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0:25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查看更多>>中华佛教信息中国佛教制度国家宗教局中国宗教网中国民族宗教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信息法门寺佛子在线陕西佛教佛学研究网大渡网佛教导航中国佛教网西部佛教文化都市佛教凤凰华人佛教佛教天地中华佛典宝库香光图书馆在线佛教辞典藏经在线阅读南海观音中国佛教电影藏传佛教文化大慈恩寺网佛教互联唐密网香港佛教联合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0:28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查看更多>>
中华佛教信息中国佛教制度国家宗教局中国宗教网中国民族宗教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信息法门寺佛子在线陕西佛教佛学研究网大渡网佛教导航中国佛教网西部佛教文化都市佛教凤凰华人佛教佛教天地中华佛典宝库香光图书馆在线佛教辞典藏经在线阅读南海观音中国佛教电影藏传佛教文化大慈恩寺网佛教互联唐密网香港佛教联合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9-2-15 10:44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0:45
【研究机构】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中国大陆佛教研究机构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台湾港澳佛教研究机构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国外各类佛教研究机构【佛教学者】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中国已故佛教学者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中国当代佛教学者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世界已故佛教学者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世界当代佛教学者【学术会议】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18.jpg2008年佛教学术会议2007年佛教学术会议2006年佛教学术会议2005年佛教学术会议2004年佛教学术会议2003年佛教学术会议2002年佛教学术会议2001年佛教学术会议2000年佛教学术会议20世纪佛教学术会议【佛教团体】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中国佛教协会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中国各地佛教协会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中国各地居士林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其他国际佛教团体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港澳佛教团体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台湾佛教团体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各国佛教团体【佛教产品】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cp.jpg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佛教书刊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佛教用品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学佛辅导服务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心理咨询服务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吉祥起名服务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广告策划服务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策划服务http://www.china2551.org/images2/a1.gif 其他相关产品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0:47
〖一部〗〖二特〗〖三绝〗〖四宝〗〖五院〗〖云居活动〗〖领导关怀〗〖云居沧桑〗〖古今游记〗〖灵异巧合〗〖申遗进程〗〖云居四季〗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http://www.yunjusi.com/yjsqjt.jpghttp://www.yunjusi.com/yjsshm.jpghttp://www.yunjusi.com/shijingshanleiyindong.jpg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 日军炮火夷为废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的庄严。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http://www.yunjusi.com/suitangshijing.jpghttp://www.yunjusi.com/liaojinshijing.jpg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http://www.yunjusi.com/beita.jpghttp://www.yunjusi.com/tangjinxiangongzhuta.jpghttp://www.yunjusi.com/tangjingyunernianta.jpghttp://www.yunjusi.com/tangkaiyuanshinianta.jpg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http://www.yunjusi.com/tangtafudiao.jpghttp://www.yunjusi.com/tangtafudiao1.jpghttp://www.yunjusi.com/liaotafudiao1.jpg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http://www.yunjusi.com/liaotafudiao.jpghttp://www.yunjusi.com/shexuezhenjing.jpghttp://www.yunjusi.com/mubanjing.jpg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
http://www.yunjusi.com/sheli.jpghttp://www.yunjusi.com/shijingshanfuqibai.jpghttp://www.yunjusi.com/shijingdigong.jpg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重视。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现在的云居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特有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 开放时间: 夏季8:30——17:00 冬季8:30——16:30
门票价格:云居寺40元 石经山15元
联系电话:010-61389612 传真:010-61389612
乘车路线:
一、公交路线 :
1、直达车(1辆 ):
917 一云居寺一十渡 , 上午 6:00 发车 , 北京至云居寺的行车时间为 2:30 分钟 ,8:30 左右到云居寺站下车即到。 ( 无返程 )
2、换乘车 (5 辆 ):
922 路前门至良乡体育场路 , 换乘 12 路中巴直达云居寺。发车时间早 6:30 分一晚 18:30 分 ,20 分钟一趟
616 路西单至良乡体育场路 , 换乘 12 路中巴直达云居寺。发车时间早 6:00 分一晚 18:00 分 ,10 分钟一趟
759 路大观园至良乡体育场路 , 换乘 12 路中巴直达云居寺。发车时间早 6:00 分一晚 18:00 分 ,20 分钟一趟
971 路赵公口至良乡体育场路、闰村路口 , 换乘 12 路中巴直达云居寺。发车时间早 6:00 分一晚 18:00 分 ,20 分钟一趟
917( 房山、张坊 ) 支线 , 至良乡体育场路、良乡西门、闰村路口、房山站 , 换乘12 路中巴直达云居寺。发车时间早 5:30 分一晚 l7:30 分 ,10 分钟一趟。
二、火车 :
北京南站 7095 次列车一云居寺一十渡一野三坡 , 云居寺站下车 , 步行 30 分钟到达
云居寺发车时间早 6:38 分 , 返回 18:00 分 , 一天一班次。
三、自驾车路线 :( 自驾车时间为 1:30 小时 )
北京一一六里桥一一京石高速 -一一琉璃河口下一一韩村河一一云居寺。
北京一一六里桥一一京石高速一一房山口下一一周口店一一长沟一一云居寺路口一云居寺。
北京一一六里桥一一京石高速一一闰村口下一一周口店一一长沟一一云居寺路口一云居寺。
http://www.yunjusi.com/jiaotong.jpg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0:49
〖一部〗〖二特〗〖三绝〗〖四宝〗〖五院〗〖云居活动〗〖领导关怀〗〖云居沧桑〗〖古今游记〗〖灵异巧合〗〖申遗进程〗〖云居四季〗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http://www.yunjusi.com/yjsqjt.jpghttp://www.yunjusi.com/yjsshm.jpghttp://www.yunjusi.com/shijingshanleiyindong.jpg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 日军炮火夷为废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的庄严。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http://www.yunjusi.com/suitangshijing.jpghttp://www.yunjusi.com/liaojinshijing.jpg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http://www.yunjusi.com/beita.jpghttp://www.yunjusi.com/tangjinxiangongzhuta.jpghttp://www.yunjusi.com/tangjingyunernianta.jpghttp://www.yunjusi.com/tangkaiyuanshinianta.jpg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http://www.yunjusi.com/tangtafudiao.jpghttp://www.yunjusi.com/tangtafudiao1.jpghttp://www.yunjusi.com/liaotafudiao1.jpg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http://www.yunjusi.com/liaotafudiao.jpghttp://www.yunjusi.com/shexuezhenjing.jpghttp://www.yunjusi.com/mubanjing.jpg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
http://www.yunjusi.com/sheli.jpghttp://www.yunjusi.com/shijingshanfuqibai.jpghttp://www.yunjusi.com/shijingdigong.jpg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解后,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重视。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现在的云居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特有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9-2-15 10:51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0:59
《佛经研究》栏目
[*]《金刚经》研究: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原文及解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无著菩萨 造) [*]《金刚经》一滴(黄念祖) [*]《金刚经》研究(上)(《圆光佛学》学报创刊号 吴汝钧) [*]《金刚经》研究(下)(《圆光佛学》学报创刊号 吴汝钧) [*]《金刚经》说什么(上)(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下)(南怀瑾) [*]《金刚决疑》(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著) [*]《金刚经》讲义节要(净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吴润江居士讲授)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居士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上)(震旦清信士胜观江妙煦 遗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中)(震旦清信士胜观江妙煦 遗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下)(震旦清信士胜观江妙煦 遗著)
[*]《心经》研究: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心经》要义(梁乃崇) [*]《心经》略说(黄念祖) [*]《心经》略释(姿纳弥扎论师) [*]《心经》讲演录(贡噶上师) [*]《心经》广释(古印度 扎夏萨生论师) [*]《心经》抉隐(元音老人) [*]《心经》讲记(圣一法师讲)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 [*]净觉极其《“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其校本(杨曾文)
[*]《楞严经》研究: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唐天竺沙门般喇密帝译)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及注解(紫虚居士 注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上)(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编译)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下)(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编译) [*]《楞严经》注(上)(王治平居士 注) [*]《楞严经》注(下)(王治平居士 注) [*]《楞严经》与中国宗派(李志华) [*]慧思的禅观思想与《首楞严》三昧(陈英善)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楞严经》悬镜(憨山)
[*]《阿弥陀经》研究: [*][*]《佛说阿弥陀经》原经、白话及注释(鸠摩罗什译)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 [*]《弥陀要解》玄义讲记(净空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 [*]《弥陀疏钞》(明 莲池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华藏上师)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道源老法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略解(圣一法师主讲)
[*]《无量寿经》研究: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原文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介绍(净空法师讲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节录)(净空法师讲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纲要)(净空法师讲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黄念祖讲述) [*]《无量寿经》释(黄念祖讲述) [*]《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老居士著)
[*]《观无量寿经》研究: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原文(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礓良耶舍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黄智海居士讲述,尘空法师鉴定)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
[*]《药师经》研究: [*][*]药师经法的本质和精神 [*]《药师经》释义(吴立民) [*]《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谨先生讲)
[*]《地藏经》研究: [*][*]《地藏菩萨本愿经》原文(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王智隆居士著)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地藏经》释题(上)(吴信如) [*]《地藏经》释题(下)(吴信如) [*]《地藏经》导读(美国 黄胜常) [*]《地藏经》的启示(净空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净空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圣一老法师述) [*]学习地藏菩萨的孝亲精神(演培法师) [*]地藏菩萨本迹因缘(南亭和尚)
[*]《圆觉经》研究: [*][*]《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经》原文(唐佛陀多罗译) [*]《圆觉经》述要(上)(智谕法师) [*]《圆觉经》述要(中)(智谕法师) [*]《圆觉经》述要(下)(智谕法师)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明憨山大师著)
[*]《华严经》研究: [*][*][*]《大方广佛华严经》原文(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诏制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净空法师)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 [*]华严密
[*]《妙法莲华经》研究: [*][*]《妙法莲华经》原文(姚秦 鸠摩罗什译)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释圣严) [*]智 对秦译《法华经》的判释(杨惠南) [*]鸠摩罗什译《大品经》《妙法莲花经》中的“深心”(蒋义斌) [*]龚自珍对《法华经》的理解(蒋义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研究: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宝静法师讲述)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说明(温光熹居士著)
[*]《普贤行愿品》研究: [*][*]《普贤行愿品》原文(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楞严经念佛圆通章》研究: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宣化上人)
[*]《维摩诘经》研究: [*][*]《维摩诘经》别记(太虚大师)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之一(中国佛学院 静波法师) [*]《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及其相关概念的探讨(台湾师大 王开府)
[*]《楞伽经》研究: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原文(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解深密经》研究: [*][*]《解深密经》原文(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解深密经》要义说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胜鬘经》研究: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讲)
[*]《四十二章经》研究: [*][*]《佛说四十二章经》原文(后汉迦叶摩腾 竺法兰同译)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自立法师)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录(苏行三博士述)
[*]《大涅盘经》研究: [*][*]《大涅盘经》的佛性论(上)(台大哲学系教授 释恒清) [*]《大涅盘经》的佛性论(中)(台大哲学系教授 释恒清) [*]《大涅盘经》的佛性论(下)(台大哲学系教授 释恒清)
[*]《大宝积经》研究: [*][*]《大宝积经.净居天子会》“谤法”初探(中华佛学研究所 释德范)
[*]《六祖坛经》研究:[*]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原文(门人法海编集 后学德清勘校)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六祖坛经》的思想(释圣严 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闽南佛学院 济群) [*]《坛经》讲座(贾题韬)
[*]《八大人觉经》研究:[*]
[*]《八大人觉经》原文(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八大人觉经》讲义(证严上人讲述) [*]《八大人觉经》十讲(星云法师讲) [*]《八大人觉经》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阿含经》研究: [*][*]阿含经的“如真”实在论(程文熙) [*]《杂阿含经》的精神与内涵(郭守仁 美国纽泽西佛光会会长)
[*]《瑜伽师地论》研究: [*][*]《瑜伽师地论》原文(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 译) [*]《瑜伽师地论》原文(科判本)(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 译) [*]《瑜伽师地论》提要(济群法师著)
[*]《成唯识论》研究: [*][*]《成唯识论》原文(护法等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俱舍论》研究:[*]
[*]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上)(李志夫) [*]《俱舍论 世间品》所记有关「缘起」一词的词义对论(万金川)
[*]《大乘起信论》研究: [*][*]《大乘起信论》义理新探(傅伟勋 美国天普大学教授)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研究:[*]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原文(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绍译)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白话翻译(释常愍)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研究: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原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白话翻译
[*]《佛说盂兰盆经》研究: [*][*]《佛说盂兰盆经》原文(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著)
[*]《佛遗教经》研究: [*][*]《佛遗教经》原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佛遗教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十善业道经》研究: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济群法师)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研究: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原文(唐 义净译)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01
[*]《佛学大辞典》 [*]汉传佛教资料 [*]藏传佛教资料 [*]南传佛教资料 [*]经论解释 [*]大德开启 [*]佛法入门[*]图象法宝 [*]声乐法宝 [*]英文佛典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02
中文大藏经佛学资料集佛学方法论佛教与哲学佛教与科学佛教与文化佛教与医学寻声救苦基础教学修行实证佛经研究佛教讲堂人间佛教交流园地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04
佛学方法论
文章目录: [*]人生佛学的说明(太虚大师) [*]《用佛法研究佛法》节选(印顺法师) [*]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印顺法师) [*]中道之方法论(印顺法师) [*]从复兴佛教谈研究佛学(印顺法师) [*]失落的理性(恒毓博士) [*]佛学与学佛(自立法师) [*]佛教与佛学 [*]用综合整体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楼宇烈访谈录) [*]佛学研究方法论(陈兵) [*]佛法与佛教研究(陈兵教授访谈录) [*]佛教传统义解与现代学术之融合(济群法师) [*]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冯焕珍) [*]王涵青问方法论架构及判教问题(王涵青) [*]人生佛教与瑜伽方法(杜文仁) [*]佛学研究的时代性(李映庭) [*]在佛意与自意之间——民间唯识复兴思潮中的南欧学(程恭让)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胡晓光) [*]佛学基本问题的四个辨析(杨全) [*]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杨全) [*]科学能认识真理吗?(慈林)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佛学与学佛问题的展开(台湾 冉云华)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欧阳竟无) [*]以西方方法学的“关系逻辑”来透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方东美) [*]现代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释圣严 中华佛学研究所创办人) [*]考证、典范与解释的正当性(朱文光)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张曼涛) [*]略论佛学的语言观(胡晓光) [*]佛教从学术走向实证(曾琦云) [*]佛教中观论与中国古代美学(念然)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06
佛教与哲学
[*]缘起性空研究: [*][*]佛教缘起哲学统观(胡晓光) [*]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吴汝钧) [*]“空”否定了什么——以龙树《回诤论》为主的一个研究(杨惠南) [*]浅谈二谛哲理(慈峰) [*]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李志夫) [*]宝藏论(长安沙门释僧肇著) [*]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张琨) [*]僧肇之“有无同义”思想(余崇生) [*]僧肇之假名观(元弼圣) [*]僧肇思想之背景及其渊源(刘贵杰 新竹师范学院) [*]僧 思想研究(刘贵杰 新竹师范学院) [*]初期佛教「空之法说及义说」(下)(杨郁文) [*]关於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铨释学考察(傅伟勋 天普大学) [*]缘起赞——对释迦牟尼佛教义精髓的赞颂(宗喀巴 大师造) [*]缘起不能破─宗喀巴对中观缘起学说的肯定(王尧 中央民族学院) [*]智俨的「缘起」和「性起」思想(廖明活 香港大学) [*]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杨郁文) [*]以西方方法學的「關係邏輯」來透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方東美)
[*]中道哲学研究: [*][*]对中道思想的探讨 [*]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胡晓光) [*]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胡晓光) [*]龙树的中论用了辩证法吗?(杨惠南) [*]龙树《回诤论》中「量」之理论的研究(杨惠南) [*]龙树之论空、假、中(吴汝钧) [*]龙树的破因果关系--《中论》第一品的逻辑解析(吴汝钧) [*]印度中观学的四句逻辑(吴汝钧) [*]龙树中观学与比较宗教哲学(林镇国)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林镇国) [*]中观思想略谈(宏印法师) [*]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西藏 多罗那他)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李昌颐) [*]汉译本「中论」初探(蓝吉富 东海大学研究生)
[*]法相唯识学: [*][*]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上)(佛 日) [*]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下)(佛 日) [*]略论唯识的缘起与因果(胡晓光) [*]唯识学的真实观(胡晓光) [*]成唯识论中时间与种熏观念的研究(杨惠南) [*]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杨惠南)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释圣严)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 理 证) [*]唯识思想的十二缘起说——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叶阿月) [*]三法中的「所知」与「所识」之研究(叶阿月 台湾大学)
[*]心性、佛性研究: [*][*]《佛性论》的研究(释恒清) [*]吉藏的佛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杨惠南) [*]汉藏的佛性论(林崇安 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 [*]禅宗的体用研究(杜松柏) [*]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冉云华) [*]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冉云华) [*]论禅宗公案中的矛盾与不可说(杨惠南) [*]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论(释恒清) [*]佛概念之研究与深思(张瑞良) [*]再谈「浮屠」与「佛」(季羡林)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古正美 新加坡国立大学) [*]评〈从「法性即无明」到「性恶」〉(陈英善 中华佛学研究所) [*]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 [*]天台哲学的原理(李世杰)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 [*]关于天台哲理的一段联想(王志远) [*]智者天台教观中之心的涵义(邓克铭 暨南国际大学) [*]智者的圆顿思想(郭朝顺 辅仁大学) [*]大乘涅盘思想之展开(张曼涛) [*]大般涅盘经中的涅盘思想(张曼涛) [*]涅盘变相研究(陈清香 文化大学)
[*]因明学研究: [*][*]因明概观(胡晓光)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姚南强 上海教育学院) [*]玄奘的因明学成就(郑伟宏)
[*]佛教思想研究: [*][*]印度佛教思想史(上)(印顺导师) [*]印度佛教思想史(下)(印顺导师) [*]略论佛教本体哲学(胡晓光) [*]佛法、宗教、哲学(吴信如)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默雷) [*]论佛教因果法则的逻辑解析(杨政河) [*]中国真常佛学思想刍议(胡晓光) [*]自然与生命(星云) [*]哲学家和佛陀(祥慧本悟) [*]四圣谛的多层义蕴与深层义理(傅伟勋 美国天普大学)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李志夫)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吴汝钧) [*]中国思想与大乘佛教(许洋主) [*]中国佛教的特色----禅与禅宗(释圣严) [*]六祖坛经的思想(释圣严 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 [*]存在与否定(印顺法师) [*]生之奥秘(耕云) [*]实在与知识(张尚德译) [*]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林镇国 政治大学) [*]真现实论(王雷泉)
[*]佛教与道家、儒家哲学: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赖永海) [*]佛教哲学与中国当代哲学(李观明)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方立天)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理探讨(傅伟勋) [*]从智圆思想看佛法与儒学之交涉(刘贵杰)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刘贵杰) [*]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禅学)(熊琬) [*]宋元时期佛儒交融思想探微(赖永海) [*]朱子理学与佛学(熊琬) [*]二程先生「辟佛说」合议(张永□) [*]中国哲学简史(上)(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下)(冯友兰)
[*]佛教与西方哲学: [*][*][*]佛教与现代西方思潮(《北大禅学.未名禅话》聂清、刘元齐、李波) [*]论生存的空虚(叔本华) [*]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上册)(让-弗朗索瓦·勒维尔 马蒂厄·里卡尔) [*]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下册)(让-弗朗索瓦·勒维尔 马蒂厄·里卡尔) [*]第二次文艺复兴会在西方发生吗?——《和尚与哲学家》读后(蒋劲松)
[*]佛教与心理学: [*][*]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 [*]揭开心智的奥秘 [*]科学家及哲学家对意识的新概念(罗无虚) [*]作梦原因解谜(文/如空法师) [*]探索梦的奥秘(丹增嘉措活佛) [*]享受宁静:雅肯静坐心理学 [*]自我锻炼 [*]心理因素为什么会影响生理健康(郭卜乐) [*]心理学发展简史概述 [*]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郭卜乐)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07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论文: [*]太虚科学技术观略述(蒋劲松 何冰) [*]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太虚大师) [*]“诸行无常”的宇宙(王恩洋) [*]宇宙发源于不均匀的“无” [*]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王守益) [*]从西洋到西方(许景量) [*]佛法与科学(核物理专家 智行) [*]佛法与科学(张南) [*]科学与佛学(释贤德) [*]佛教对物质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紫虚居士) [*]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谈谈佛法、见地和科学的关系(杨全) [*]佛陀与科学家(葛引卡) [*]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陈兵) [*]佛法与现代文明(陈兵) [*]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黄念祖老居士(善护念) [*]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魏磊) [*]量子力学与唯了别识(杨新宇)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中观佛教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Victor Mansfield原著 明心斋主人译) [*]对巴伯思想的初步思考——超越“时间”的存在(西岭) [*]灵魂不灭的科学观(明果) [*]关于鬼的话题回答唐山居士(吴俊善) [*]佛说“芥粒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吴俊善) [*]漫谈科学与佛教(剑平) [*]舍利漫谈(西妙) [*]试说佛门舍利(郑建邦) [*]明净法师圆寂六年肉身不腐 [*]生命奇观——藏密修士虹化及其它 [*]我是怎么信佛的(chaos) [*]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紫虚居士)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尤智表) [*]用现代的观点看佛教(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著 毛坤居士译) [*]宗教超越科学(罗候罗法师) [*]净宗玄门与现代前卫科学(魏磊) [*]宗教与科学(耕 云) [*]佛陀发现的法理指明了现代科学的归宿(释本心) [*]太空物理学最新发现证实佛说:先成虚空 [*]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王守益著) [*]中国文化与科学(杨振宁博士) [*]从佛法与现代科学的对应中---探本体 明自性(仁 香) [*]人体初探 [*]“佛教与科学”论著: [*]《物理说法》(梁乃崇) [*]《佛法在原子时代》(罗无虚) [*]《佛教科学论》(堪布索达吉) [*]《佛教科学观》(尤智表居士著) [*]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什么是科学主义?(刘华杰) [*]唯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唯美之思) [*]元科学问题(安希孟) [*]科学能认识真理吗?(慈林) [*]略论科学(明心斋主人) [*]科学与宗教(靡靡之雪) [*]论20世纪中国佛学对科学主义思潮的回应(刘成有) [*]对进化论的反思: [*]《物种起源》(上)(达尔文) [*]《物种起源》(中)(达尔文) [*]《物种起源》(下)(达尔文) [*]达尔文主义今昔 [*]发展中的进化论 [*]进化论在不断完善(刘华杰) [*]我要为达尔文辩护 [*]进化论,一个错误的信仰! [*]对进化论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 [*]最早怀疑进化论的人是达尔文自己——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思考(裴雪重) [*]仰天长叹:达尔文,你把我们骗得好苦! [*]哲学新思维——非达尔文进化论(金煊) [*]敢跟达尔文叫板的人(摘自《北京青年》周刊) [*]达尔文的黑箱(沐尘) [*]《达尔文的黑箱》读书报告(赵刚) [*]《审判达尔文》读书报告(赵刚) [*]基督信仰对演化论批评之小翻案(麦芽) [*]进化和伦理(秋明) [*]进化论不值得相信(吕应钟) [*]进化是否事实(沐尘) [*]科学还是信仰?——读《审判达尔文》(吕川 张楠) [*]是谁?让人类进化这么快(莫明) [*]寒武记物种大爆炸的分子生物学解释(宋非) [*]人是如何形成的(吴俊善) [*]人类起源新说 [*]人类祖先起源有了新说法(中新社 报道) [*]史前超文明之谜(齐路 《南阳晚报》) [*]辉煌的史前文明——科学家探索史前人类之谜 [*]真实的历史 [*]从神到人——与从猿到人的进化论相悖的堕落论(铂文)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 [*]《神秘世界》网站(注:此网站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供参考) [*]现代科学思想: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伊利亚.普利高津)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霍金著) [*]《时间简史续编》(史蒂芬·霍金著) [*]《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史蒂芬·霍金著) [*]《黑洞》(约翰-皮尔·卢米涅) [*]科学与社会文化: [*]科学的文化理论(马林诺斯基)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二)(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三)(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四)(W.C.丹皮尔)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08
佛教与文化
[*]佛教伦理价值观: [*]佛教的财富观(印顺导师) [*]佛教的物质生活(星云法师) [*]佛教以孝为本论(印光法师) [*]最高的价值——智慧(侯秋东) [*]业报轮回思想的伦理意义(龚山平) [*]慈悲带来丰足自在(郑石岩) [*]护生精神的实践举隅(释昭慧) [*]佛教慈济与资源回收——生活世界观点的社会学分析(张维安) [*]佛教的自由(煮云) [*]两种贫穷(瑜光) [*]论奢华(红叶) [*]人们的欲望(文琦) [*]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之道(张南) [*]生命展现的悦乐(郑石岩) [*]幸福的能源(耕云) [*]佛教与社会: [*]文化复兴与宗教(净空法师讲述) [*]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访吴立民先生) [*]佛法对当代人的意义(宏印法师) [*]宗教价值与人类社会(嘉华仁波且) [*]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传道) [*]人间净土对现代人的重要性(释圣严) [*]佛学在文化重建中的使命(佛日) [*]生态环保与佛教(陈星桥) [*]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台大哲学系 释恒清) [*]佛教思想与环保(默雷) [*]环保地球(证严上人)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林朝成) [*]新菜根谭——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黄公元) [*]禅与现代社会(《北大禅学.未名禅话》访谈录)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黄国清) [*]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陈玉峰) [*]东初老人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化”之撰述析论(黄国清) [*]非暴力主义和世界和平论(曾琦云) [*]佛教的三重社会责任(佛日) [*]佛教文化与现代世界(李向平) [*]净宗与现代社会(魏磊) [*]器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洪启嵩) [*]佛教与美学: [*]《佛教美学》导论——在反美中建构美学(祁志祥) [*]禅与美(李哲良)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邢光祖) [*]文风趋“中道”——观色悟空 [*]信则美,美则传 [*]情感与想象 [*]从“有”的实相到“无”的空灵 [*]精神的东方与无韵的西方 [*]中国佛教协会协会长赵朴初居士谈佛教文化艺术 [*]大乘与小乘佛教艺术的区别 [*]佛教与音乐、舞蹈: [*]佛乐的种类与形式 [*]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佛教音乐之道(上)(吴立民) [*]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佛教音乐之道(下)(吴立民) [*]中国佛教音乐漫谈(田青) [*]佛乐茶座——佛教音乐对话(田青、凌海成) [*]佛乐茶座——佛教音乐漫谈(正兴) [*]佛音梵唱话今昔(蔡惠明) [*]梵呗之声 [*]六朝转读与唱导 [*]唐代佛曲 [*]庙堂音乐的活化石 [*]民间佛乐与道场音乐 [*]伎乐盛境 [*]金刚神舞与“南木特” 孟庭苇佛教歌曲(RM格式,下载): [*]双手合十礼摇篮曲(827KB) [*]光明指引(456KB) [*]美丽新世界(537KB) [*]念念不忘双手合十礼(1160KB) [*]祈请双手合十礼(1070KB) [*]忆念(823KB) [*]遇见双手合十礼(1293KB) [*]佛教与美术、书法: [*]佛教传入与中国美术(李晓荣、马晓坤) [*]漫谈佛画(周叔迦) [*]中国佛教美术漫谈(常任侠) [*]佛教与中国绘画(常任侠) [*]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东方绘画美学体系的建立 [*]禅画研究的回顾(吴永猛) [*]禅宗对我国绘画之影响(无住) [*]论禅画的特质(吴永猛) [*]禅话百家——禅者之思与当代书法创作(黄君) [*]禅意化境 [*]百代画圣 [*]南北二宗论 [*]佛画东渐 [*]佛画种类 [*]象人之妙 [*]曼陀罗世界 [*]书法禅心 [*]禅佛书艺举隅 [*]无法之法 [*]佛教对书法艺术的保存与传播 [*]节奏化的自然 [*]神彩论与“逸”的追求 [*]蔡志忠先生漫画(网址一) [*]蔡志忠先生漫画(网址二) [*]佛教与建筑、雕塑: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石窟艺术(刘浩) [*]鬼斧神工——龟兹石窟 [*]佛教雕塑艺术的源与流 [*]从“梵式”到“汉式” [*]大日如来与蛮暗之美 [*]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山祖庭 [*]佛塔的中国化 [*]伽蓝七殿 [*]经幢 [*]玛尼石刻艺术 [*]名寺掇英 [*]木与砖石的史诗 [*]神佛之国——藏传佛教建筑艺术 [*]偶像膜拜——藏密雕塑艺术 [*]佛教与文学: [*]禅悦的诗人王维(张景岗) [*]弘一大师诗词汇集 [*]禅宗与中国文学(南怀瑾) [*]南怀瑾著作诗词(南怀瑾) [*]南怀瑾诗词选辑(南怀瑾) [*]禅诗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上)(丁敏)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下)(丁敏) [*]“佛”海生红莲(小说 张静茹) [*]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察重心(萧丽华) [*]晚唐诗僧的诗禅世界(萧丽华) [*]般若神韵诗——观色悟空 [*]佛教与中国文学(一)(张中行) [*]佛教与中国文学(二)(张中行) [*]佛教与中国文学(三)(张中行) [*]解读《红楼梦》(雨虹)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 [*]《红楼》演幻梦 [*]佛教与武术: [*]中国武术是文化(简述)(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 [*]《禅露集》——武术禅(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 [*]武术禅简介(少林寺) [*]少林功夫学堂要言(少林寺) [*]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别裁》(南怀瑾) [*]《老子他说》(上)(南怀瑾) [*]《老子他说》(下)(南怀瑾) [*]《易经杂说》(上)(南怀瑾) [*]《易经杂说》(下)(南怀瑾)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南怀瑾)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节选)(南怀瑾) [*]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杜维明教授) [*]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重构)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09
佛教与文化
佛教伦理价值观:
[*]佛教的财富观(印顺导师)[*]佛教的物质生活(星云法师)[*]佛教以孝为本论(印光法师)[*]最高的价值——智慧(侯秋东)[*]业报轮回思想的伦理意义(龚山平)[*]慈悲带来丰足自在(郑石岩)[*]护生精神的实践举隅(释昭慧)[*]佛教慈济与资源回收——生活世界观点的社会学分析(张维安)[*]佛教的自由(煮云)[*]两种贫穷(瑜光)[*]论奢华(红叶)[*]人们的欲望(文琦)[*]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之道(张南)[*]生命展现的悦乐(郑石岩)[*]幸福的能源(耕云)
佛教与社会:
[*]文化复兴与宗教(净空法师讲述)[*]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访吴立民先生)[*]佛法对当代人的意义(宏印法师)[*]宗教价值与人类社会(嘉华仁波且)[*]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传道)[*]人间净土对现代人的重要性(释圣严) [*]佛学在文化重建中的使命(佛日)[*]生态环保与佛教(陈星桥)[*]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台大哲学系 释恒清)[*]佛教思想与环保(默雷)[*]环保地球(证严上人)[*]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林朝成)[*]新菜根谭——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黄公元)[*]禅与现代社会(《北大禅学.未名禅话》访谈录)[*]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黄国清)[*]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陈玉峰)[*]东初老人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化”之撰述析论(黄国清)[*]非暴力主义和世界和平论(曾琦云)[*]佛教的三重社会责任(佛日)[*]佛教文化与现代世界(李向平)[*]净宗与现代社会(魏磊)[*]器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洪启嵩)
佛教与美学:
[*]《佛教美学》导论——在反美中建构美学(祁志祥)[*]禅与美(李哲良)[*]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邢光祖)[*]文风趋“中道”——观色悟空[*]信则美,美则传[*]情感与想象[*]从“有”的实相到“无”的空灵[*]精神的东方与无韵的西方[*]中国佛教协会协会长赵朴初居士谈佛教文化艺术[*]大乘与小乘佛教艺术的区别
佛教与音乐、舞蹈:
[*]佛乐的种类与形式[*]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佛教音乐之道(上)(吴立民)[*]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佛教音乐之道(下)(吴立民)[*]中国佛教音乐漫谈(田青)[*]佛乐茶座——佛教音乐对话(田青、凌海成)[*]佛乐茶座——佛教音乐漫谈(正兴)[*]佛音梵唱话今昔(蔡惠明)[*]梵呗之声[*]六朝转读与唱导[*]唐代佛曲[*]庙堂音乐的活化石[*]民间佛乐与道场音乐[*]伎乐盛境[*]金刚神舞与“南木特”
孟庭苇佛教歌曲(RM格式,下载): [*]双手合十礼摇篮曲(827KB)[*]光明指引(456KB)[*]美丽新世界(537KB)[*]念念不忘双手合十礼(1160KB)[*]祈请双手合十礼(1070KB)[*]忆念(823KB)[*]遇见双手合十礼(1293KB)
佛教与美术、书法:
[*]佛教传入与中国美术(李晓荣、马晓坤)[*]漫谈佛画(周叔迦)[*]中国佛教美术漫谈(常任侠)[*]佛教与中国绘画(常任侠)[*]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之回顾与省思[*]东方绘画美学体系的建立[*]禅画研究的回顾(吴永猛)[*]禅宗对我国绘画之影响(无住)[*]论禅画的特质(吴永猛)[*]禅话百家——禅者之思与当代书法创作(黄君)[*]禅意化境[*]百代画圣[*]南北二宗论[*]佛画东渐[*]佛画种类[*]象人之妙[*]曼陀罗世界[*]书法禅心[*]禅佛书艺举隅[*]无法之法[*]佛教对书法艺术的保存与传播[*]节奏化的自然[*]神彩论与“逸”的追求
佛教与建筑、雕塑: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石窟艺术(刘浩)[*]鬼斧神工——龟兹石窟[*]佛教雕塑艺术的源与流[*]从“梵式”到“汉式”[*]大日如来与蛮暗之美[*]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山祖庭[*]佛塔的中国化[*]伽蓝七殿[*]经幢[*]玛尼石刻艺术[*]名寺掇英[*]木与砖石的史诗[*]神佛之国——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偶像膜拜——藏密雕塑艺术
佛教与文学:
[*]禅悦的诗人王维(张景岗)[*]弘一大师诗词汇集[*]禅宗与中国文学(南怀瑾)[*]南怀瑾著作诗词(南怀瑾)[*]南怀瑾诗词选辑(南怀瑾)[*]禅诗[*]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上)(丁敏)[*]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下)(丁敏)[*]“佛”海生红莲(小说 张静茹)[*]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察重心(萧丽华)[*]晚唐诗僧的诗禅世界(萧丽华)[*]般若神韵诗——观色悟空[*]佛教与中国文学(一)(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二)(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三)(张中行)[*]解读《红楼梦》(雨虹)[*]《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红楼》演幻梦
佛教与武术:
[*]中国武术是文化(简述)(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禅露集》——武术禅(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武术禅简介(少林寺)[*]少林功夫学堂要言(少林寺)
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别裁》(南怀瑾)[*]《老子他说》(上)(南怀瑾)[*]《老子他说》(下)(南怀瑾)[*]《易经杂说》(上)(南怀瑾)[*]《易经杂说》(下)(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南怀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节选)(南怀瑾)[*]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杜维明教授)[*]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重构)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9-2-15 11:15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19
基本论述: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佛教的医疗保健(释悟殷)[*]现代疾病与垃圾食物的密切关连![*]漫谈疾病与医药(金明法师)[*]做你自己的治疗专家(耶喜喇嘛 开示)[*]我愿健康幸福(果真法师著)[*]医学的进步与无奈(摘自《健康报》)[*]从中西文化差别探中西医学差别(摘要)(杨国利)[*]佛教医学论坛(张华)[*]疾病的根源及防治(净空法师)[*]病与业力(刘仙和)[*]疾病与业障(宣化上人)[*]心理的病态(星云大师)[*]心病还须心药医(星云大师)[*]身体与心念(露薏丝·海原著)[*]心念与健康[*]行人二十种病气(宋智明)[*]学医与学佛(道证法师,即郭惠珍医师演讲,感人肺腑。文字版)[*]学医与学佛(1)(郭惠珍医师讲,录音下载,2.26MB)[*]学医与学佛(2)(郭惠珍医师讲,录音下载,2.41MB)[*]学医与学佛(3)(郭惠珍医师讲,录音下载,2.31MB)[*]学医与学佛(4)(郭惠珍医师讲,录音下载,3.04MB)[*]学医与学佛(5)(郭惠珍医师讲,录音下载,2.94MB)[*]佛疗六法(游乾桂)[*]心药方(无际大师)[*]生命抉择的大考(姜淑惠医师)[*]厨房才是最好的药房[*]养生之道(王骧陆上师语录)[*]身、心、灵整体健康医疗[*]关怀孩童体质之改善下手处(姜淑惠医师)[*]这样养育孩子最健康(姜淑惠)[*]养生论[*]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陈兵)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20
基本论述: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佛教的医疗保健(释悟殷)[*]离欲上人遗方(离欲念佛会)[*]现代疾病与垃圾食物的密切关连![*]漫谈疾病与医药(金明法师)[*]做你自己的治疗专家(耶喜喇嘛 开示)[*]我愿健康幸福(果真法师著)[*]医学的进步与无奈(摘自《健康报》)[*]从中西文化差别探中西医学差别(摘要)(杨国利)[*]佛教医学论坛(张华)[*]疾病的根源及防治(净空法师)
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防癌手冊(圆因法师编辑)[*]健康长寿之道——癌病的防治[*]成功的杀手--癌症(庄素玉)[*]防癌四部曲——医者的告白[*]防癌四部曲的意义(梅襄阳医师)[*]超越肝癌的勇者(郭惠珍医师讲,2.23MB 录音下载)[*]两位乳癌患者的启示(郭惠珍医师讲,918KB 录音下载)[*]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1)(郭惠珍医师讲,1.82MB 录音下载)[*]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2)(郭惠珍医师讲,1.85MB 录音下载)[*]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3)(郭惠珍医师讲,1.79MB 录音下载)[*]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4)(郭惠珍医师讲,1.83MB 录音下载)[*]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5)(郭惠珍医师讲,1.82MB 录音下载)[*]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6)(郭惠珍医师讲,1.82MB 录音下载)[*]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7)(郭惠珍医师讲,1.82MB 录音下载)
[*]癌细胞变快乐佛细胞(郭惠珍医师)[*]癌症让我活得更健康(谢清佳博士)[*]健康靠自己(李丰医师)[*]素食与健康: [*]佛经中的素食观:[*]《法句譬喻经-慈仁品第七》[*]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不食肉经[*]藏密素食观(1)(索达吉堪布 )[*]藏密素食观(2)(索达吉堪布 )[*]佛陀的四个法宝—谨记上圆下因老法师的教诲[*]佛陀教人减肥[*]诸经论中放生集要[*]素食与养生:[*]吃素与健康(紫空居士)[*]吃素与学佛(惟觉法师)[*]戒杀与吃素(于凌波居士著)[*]素食可提高智慧[*]素食是最有效的美容法(饶秋霞)[*]素食与修行的奥秘[*]我的吃素因缘和吃素观(华定谟)[*]也谈素食(郑颂英)[*]肉食之害(杨梓茗居士译)[*]我投资的是人生(宋渊博)[*]大悲大智谈生食(姜淑惠医师)[*]健康之道——21世纪饮食革命[*]《这样吃最健康》——酸碱食物表[*]姜淑惠饮食大改革(姜淑惠医生)[*]从现代文明谈新新饮食(姜淑惠医生)[*]消化生理之剖析——重建对牛奶摄取的正确认识(姜淑惠医师)[*]生机饮食(台湾)[*]自助保健──食补篇[*]徐岱老先生谈健康素食[*]素食主义能否挽救中国人的英年猝死现象?[*]放生的好处:[*]放生功德甘露妙雨(索达吉堪布著)[*]放生行为之几种杜绝[*]慈悲呼声[*]大悲为要[*]放生十大功德[*]放生问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浅释放生[*]杀生、放生的转变[*]给物命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普劝放生[*]吉庆佳日宜戒杀放生[*]历代祖师大德放生开示[*]为什么放生功德最为第一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9-2-15 11:30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33
佛教入门:
[*]认识佛教(纲要)(净空法师)[*]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佛法与现代文明(陈兵 教授)[*]认识佛教(济群法师)[*]佛教与人生(济群法师)[*]信仰与人生(济群法师)[*]佛教怎么看世界(济群法师)[*]生命的回归(济群法师)[*]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济群法师)[*]佛教在当代社会(济群法师)[*]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济群法师)[*]佛法的基本思想(济群法师)[*]如何进入佛法(济群法师)[*]佛与法(济群法师)[*]学佛与做人(济群法师)[*]中外名人谈佛教[*]世界知识分子看佛教(达玛南达尊者)[*]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125位知识分子的学佛历程(电子书下载,1.1MB)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徐恒志) 学佛的三步骤(金明法师) 如何学佛--静波法师讲演录整理 什么是佛法(张澄基) 佛法不是……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黄念祖老居士)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圣严法师) 《断迷悟理》(道济禅师 降著) 《浮世百态警醒篇》(韩湘子仙翁 降著) 谈缘(南怀瑾) 明教寺楹联的启示(云海天涯)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黄念祖老居士) 看淡世俗的缠缚--出污泥而不染(黄念祖老居士)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黄念祖老居士)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访著名佛教法师净空(凤凰卫视) 您是佛教徒吗?(圣严法师) 为什么要做佛事(圣严法师) 乙亥讲演录(王骧陆居士) 学佛最初之决定(王骧陆居士) 入佛明宗答问(王骧陆居士) 爱为何物(释圣虚) 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释惠空法师著) 生命的相续(不 著) 佛教中的一点宇宙观(徐进)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陈兵) 现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佛(陈兵) 皈依佛门: [*]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意义(圣严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济群法师)[*]三归依的真实义(净空法师)[*]三皈传授(净空法师)[*]三皈五戒开示(净慧法师)[*]三皈授受[*]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三皈依(大愿法师讲述)[*]怎样做一个居士(圣严法师)[*]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圣严法师)因果业报: [*]谈因果(净空法师)[*]佛法的因果论(演培法师讲述 李玉钻记)[*]佛教的因果观念(周中一居士著)[*]佛教因果的特质(法信居士著)[*]佛教因果原理(圣德法师著)[*]因果轮回实录(印光法师监订 俞明哉居士选录 陈慧昶居士译述)[*]《太上感应篇》原文[*]《太上感应篇》大意(净空法师主讲)[*]《太上感应篇》直讲[*]《太上感应篇》感应选录(林园佛教堂节录)[*]水莲——因果启示录(无垢净光著)[*]佛教圣众因缘集(丹仁绒臬编) [*]因果报应实证(净松居士 编述) [*]因果报应录(唐湘清居士 撰) [*]坐花志果——果报录(上)(清·汪道鼎着 鹫峰樵者音释)[*]坐花志果——果报录(下)(清·汪道鼎着 鹫峰樵者音释)[*]冥报记[*]地狱见闻记(恒严法师)[*]地狱亲历记(节选)(彭妙音居士)[*]幽冥问答录(节选)[*]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陈女士)[*]因果明镜论(堪布益西彭措) [*]改造命运:[*]佛教对命运的看法(星云大师)[*]因果可转变(李炳南老居士讲,林看治居士笔记)[*]印光大师序文讲记(净空法师)[*]求子之道(印光法师)[*]《了凡四训》(袁了凡)[*]《了凡四训序文》讲记(净空法师)[*]《了凡四训》讲记(净空法师) [*]俞净意遇灶神讲记(净空法师)[*]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净空法师)[*]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生命的重建(露薏丝·海原著) [*]安祥之美(耕耘先生 主讲)[*]幸福之道(耕耘先生 主讲) [*]心念与命运(一)[*]心念与命运(二)[*]心念与命运(三)[*]心念与命运(四)[*]改过获福感应录(陈健民辑)[*]基础教程:[*]《认识佛教》(全文)(净空法师)[*]《佛法概要》(上)(明旸法师)[*]《佛法概要》(下)(明旸法师)[*]《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佛学十四讲》(李炳南老居士著)[*]《佛学十四讲》讲记(净空法师讲述)[*]《佛学基础知识》(广超法师)[*]《佛学基本知识》(释从慈)[*]《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编著)[*]《佛学的真实面目》(妙泽)[*]《法苑谈丛》(净慧主编)[*]《学佛的基础》(圣严法师)[*]《原始佛教》(圣严法师)[*]《佛教入门》(圣严法师)[*]《学佛群疑》(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学佛知津》(圣严法师)[*]《佛法要论》[*]《礼敬佛陀——入门须知》[*]《入佛指南》[*]《佛教初学课本》(清 石埭 杨文会 仁山)[*]《劝发菩提心文讲记》(演培法师释·谢净德记)[*]《如何以三法印鉴别正统佛法》(日常法师)[*]唯识教理:[*]《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居士述)[*]《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唯识二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唯识三十论》讨论(北京法华寺)[*]《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法师)[*]《解深密经》要义说(济群法师)[*]《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济群法师)[*]《解深密经》讲记(济群法师)[*]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唯识二十论》的唯识思想(济群法师)[*]《成唯识论》概观(济群法师)[*]《辨中边论》述义(济群法师)[*]《辩中边论》探究(济群法师)[*]《摄大乘论》发微(济群法师)[*]《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济群法师)[*]唯识学在弘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济群法师)[*]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宏印法师)[*]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 理证[*]唯识学的意趣(宗承法师)[*]《百法明门论》讲解 (净空法师讲)[*]佛学问答:[*]学佛释疑(济群法师)[*]《佛学问答》之一——通问(一)[*]《佛学问答》之二——通问(二)[*]《佛学问答》之三——析疑[*]《佛学问答》之四——因果[*]《佛学问答》之五——持戒[*]《佛学问答》之六——名相[*]《佛学问答》之七——修持[*]《佛学问答》之八——唯识[*]《佛学问答》之九——禅观[*]《佛学问答》之十——心性[*]《佛学问答》之十一——密宗[*]《佛学问答》之十二——净土(一)[*]《佛学问答》之十三——净土(二)[*]佛教格言:[*]佛教格言(一)[*]佛教格言(二)[*]佛教格言(三)[*]佛教历史:[*]佛教年表[*]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印度之佛教(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上)(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下)(印顺导师)[*]中国佛教历史[*]民国佛教年纪(塵空)[*]中国佛教在台湾之发展史(許勝雄)[*]台湾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釋宏印)[*]西藏佛教简史(文/洛本仁波切)[*]佛教圣地:[*]佛教与山——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9-2-15 11:35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36
《修行实证》栏目
大乘佛法修行纲领——六度法门: [*]六度法门之一——布施: [*]当机者说布施(雪鸿) [*]佛教的布施学——《毗耶娑问经选讲》节选(南怀瑾) [*]佛说不清净布施(南怀瑾) [*]论布施(释永信) [*]悭与舍 [*]浅说布施(隆辉) [*]六度法门之二——忍辱: [*]“忍辱”之佛学辞典解释 [*]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学辞典) [*]在忍辱中培养品德(达慧) [*]忍气吞声不是真修行(圣严法师) [*]六度法门之三——持戒: [*]《优婆塞戒经》原文(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 [*]居士菩萨戒律(录自《优婆塞戒经》) [*]学习戒律的意义(济群法师) [*]戒律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 [*]受戒、舍戒及其他(济群法师) [*]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济群法师)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度(济群法师)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济群法师) [*]在家居士的律仪生活(济群法师) [*]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济群法师) [*]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济群法师) [*]僧伽的自新大会--布萨(济群法师) [*]佛教的师资问题(济群法师) [*]漫谈僧食(济群法师)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 [*]《戒律学原理》摭言(南怀瑾) [*]八关斋戒开示(圣一老法师) [*]持戒功德如意宝树(堪布索达吉) [*]持戒略说(照月) [*]戒律与人生净土的建立(圣严) [*]五戒表解(忏云法师) [*]六度法门之四——精进: [*]「精进」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慈济基金会) [*]阎王老子三封信(妙莲老和尚讲述) [*]六度法门之五——禅定: [*]禅定之种类(如吉) [*]修定的加行(如吉) [*]修定之资粮(如吉) [*]修定之证得及其它(如吉) [*]禅修的身心(释继程) [*]打坐的方法(元音)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南怀瑾 著) [*]静坐与健康(定真) [*]静坐问答(上)(郑鸿祺) [*]静坐问答(下)(郑鸿祺) [*]静坐初步简要(仁俊法师) [*]静坐要略(畅怀法师) [*]破相论(达摩) [*]生活禅修指引(黄国达) [*]生活中的观照(黄国达) [*]坐禅漫谈(何长华) [*]坐禅务实(净元禅师) [*]禅观正脉研究(南怀瑾) [*]般若正观略讲(南怀瑾) [*]实修《大安般守意经》(南老师怀瑾讲授) [*]坐禅的功能(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教禅坐(圣严法师)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洪文亮医师禅修教授记实 [*]六度法门之六——般若: [*]漫谈“般若”(华方田) [*]漫谈“无我”(向庆) [*]闻思修 [*]闻思修与三般若 [*]闻思修与十法行 [*]闻思修与四依 中国佛教各宗: [*]禅宗: [*]禅宗大意(正果法师 编述) [*]禅的认知与修学 [*]禅与禅宗略说(菩提法师) [*]禅宗略说(耕云) [*]无心论(释菩提达摩制) [*]达摩二入四行观(惟觉法师讲) [*]《中国禅宗史》(上)(印顺导师) [*]《中国禅宗史》(下)(印顺导师) [*]《宗镜录》全集 [*]《宗镜录》略讲(南怀瑾) [*]《五灯会元》全集 [*]《禅宗与道家》(上)(南怀瑾) [*]《禅宗与道家》(下)(南怀瑾) [*]《禅话》(南怀瑾) [*]《禅海蠡测》(南怀瑾) [*]《参禅日记》(一)(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 [*]《参禅日记》(二)(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 [*]《参禅日记》(三)(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 [*]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净慧) [*]禅宗祖师公案选 [*]苏东坡与禅师(彭印川) [*]参禅的先决条件(虚云大师) [*]修与不修(虚云大师) [*]心地法门(如本法师主讲) [*]心地法门(慧明法师开示) [*]沩仰宗 [*]憨山大师参学悟道记(宋明剑〖撰稿〗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本焕老法师开示(明尧整理) [*]慧海禅师参问语录 [*]赵州禅师语录(净慧禅师重编)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月溪禅师问答录(弟子 姜智圆 敬编) [*]来果禅师开示录 [*]顿悟入道要门论(大珠慧海禅师著) [*]禅宗永嘉集(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禅海十珍集(清福州鼓山湧 泉寺沙门道霈集) [*]最上乘论(第五祖弘忍禅师述) [*]悟性论 [*]破相论 [*]血脉论 [*]禅关策进 [*]修心诀 [*]禅心絮语 [*]论开悟(贾题韬) [*]禅林狮子儿-----慈明禅师行实录 [*]维摩精舍丛书之一榴窗随判 [*]维摩精舍丛书之二黄叶闲谈 [*]维摩精舍丛书之三中庸胜唱 [*]维摩精舍丛书之四灵岩语屑 [*]南禅七日(南怀瑾) [*]习禅录影(南怀瑾) [*]指月录全集(明 瞿汝稷集) [*]大念住经要义(陈燕珠)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之上(南怀瑾评析)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之下(南怀瑾评析) [*]净土宗: [*]净宗指南: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解 [*]净土十疑论(原文·白话释·提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 [*]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信西居士摘录) [*]临终三大要(印光大师) [*]念佛——当生成就之佛法(李炳南居士) [*]净土真谛(梁乃崇教授)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双手合十礼四十八愿” [*]念佛法门(释智谕法师著) [*]念佛原理 [*]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三特征(印顺导师)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 [*]净土宗教程(1)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 [*]持名念佛法门与相关问题之研究 [*]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原载于《法音》) [*]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宋智明)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原载于《广化文选》) [*]《净土资粮》 [*]净土教言(全知麦彭仁波切) [*]学医与学佛(郭惠珍医师对念佛的现身说法、感人的肺腑之言) [*]念佛的意义(山口益) [*]妙莲老和尚念佛开示 [*]华藏上师净土法门开示 [*]人生之最后(弘一) [*]劝兼念观音 [*]念佛讨论 [*]念佛方法: [*]念佛方法 [*]念佛问答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节选)(南怀瑾 讲述) [*]净空法师之精要十念法 [*]念佛四十八法节要(清 妙空大师)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念佛三昧摸象记——解行法要(许大至) [*]火焰化红莲——念佛七开示(果煜法师) [*]念佛与助念(圣严法师) [*]助念生西须知(台中莲社编著) [*]念佛交流: [*]具行上人修行略传 [*]念佛体会(明康) [*]一位念佛人的真实故事 (雷音居士提供) [*]念佛感应: [*]一心念佛·大难不死——99.11.24海难亲历记(陈兆军居士) [*]念佛感应见闻记(节选)(林看治) [*]念佛救度中阴身 [*]往生纪实: [*]近代往生的实例 (虚老法师) [*]江翠裳居士往生见闻记(RM格式录像,震撼人心,6.29MB下载) [*]近代净土法门成就事迹(宽律法师 选录) [*]善女人往生传 [*]不可思议之念佛功德——黄锡勳医师的生平与往生经过(黄施翠娥居士讲述) [*]鹦鹉念佛往生 火化舌头不坏(邓杰) [*]观音法门: [*]观世音菩萨(一) [*]观世音菩萨(二) [*]观世音菩萨(圣严法师)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圣印法师) [*]南无观世音菩萨(宣化上人开示) [*]观音菩萨在中国(陈星桥) [*]观音法门(略讲)(南怀瑾) [*]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印顺导师) [*]如何信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圣印法师开示)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耳根圆通法门(元音老人主讲) [*]观音六字真言简略念修之修法仪轨(麦彭仁波切) [*]六字真言法要(班禅大师讲 戴季陶记) [*]白普仁喇嘛传六字大明简法 [*]《大悲咒》原文及念诵注音 [*]大悲神咒 妙用难思(宣化上人开示)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 [*]《大悲咒》诵咒感应二则 [*]观音感应初探(宋道发)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演培法师讲) [*]《大悲咒》念诵学习(2.19MB 下载) [*]《大悲咒》唱念(汉地,1.7MB RM录音 下载) [*]《大悲咒》唱念(汉地,4.83MB MP3录音 下载) [*]《心经》唱念(童声,2.88MB RM录音 下载) [*]《心经》唱念(女声,4.91MB MP3录音 下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 [*]天台宗: [*]天台宗概略(菩提法师)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林保亨) [*]止观大意科目 [*]摩诃止观(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摩诃止观(下)(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止观门论七十七颂(世亲菩萨 造 唐三藏法师 义净译) [*]六妙法门(天台智者大师著)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唯识宗: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居士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 [*]《唯识二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 [*]《唯识三十论》讨论(北京法华寺) [*]《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法师) [*]《解深密经》要义说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宏印法师)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 理证) [*]唯识学的意趣(宗承法师)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著) [*]《百法明门论》讲解 (净空法师讲) [*]密宗: [*]《西藏生死书》(上)(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下)(索甲仁波切)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嘉华仁波且) [*]恒河大手印(元音老人) [*]中有成就秘笈(上)(元音老人) [*]中有成就秘笈(下)(元音老人) [*]中阴救度密法 [*]见即解脱咒(图) [*]格鲁派公案(宣道 编) [*]菩提道灯论(阿底峡尊者造)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造) [*]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造)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钦哲仁波切)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创巴仁波切) [*]轮回是战场 菩萨是勇敢的战士(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智慧的能量(堪忍尊者) [*]南传佛教: [*]《清净道论》(一)(觉音著 叶均译) [*]《清净道论》(二)(觉音著 叶均译) [*]《清净道论》(三)(觉音著 叶均译) [*]《清净道论》(四)(觉音著 叶均译) [*]阿含经随身剪辑(庄春江) [*]八正道 [*]修四念处的重要(妙境长老) [*]三十七道品讲义(四念处)(证严上人) 修行漫谈: [*]见地: [*]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南怀瑾) [*]金刚上师南公怀瑾传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之一) [*]修行的六大纲领——六度(净空法师) [*]六度与生死轮回(宽严)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要义(刘奕赐) [*]怎样修持解脱道(圣严法师) [*]漫谈“自性”(济群法师) [*]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济群法师) [*]《佛法修证心要》(上)(元音老人) [*]《佛法修证心要》(下)(元音老人) [*]印心语录(王骧陆居士) [*]看谈世俗的缠缚——出污泥而不染(黄念祖) [*]谈学修佛法的方向 [*]怎样实践佛法?(徐恒志) [*]《生死关》全集(陈由斌居士编著) [*]修证: [*]修道的秘诀:节食、寡欲(宣化上人) [*]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云海天涯) [*]现代人如何修行(林学文) [*]在家如何修行(沈家桢) [*]谈修行与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紫虚居士) [*]修行所发生之偏差及其对治(陈健民上师) [*]修行有关的问题(紫虚居士) [*]修行中的魔事问题(紫虚居士) [*]求法与防魔(杨佛兴) [*]行愿(修福积德): [*]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林克智) [*]略说修学菩提心 [*]佛法原理与做人(太虚大师) [*]佛法不离世间学——五明人生 [*]文昌帝君阴骘文 [*]了凡四训(袁了凡) 修行楷模——大德高僧 [*]玄奘大师 [*]太虚大师年谱(印顺法师)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憨山大师的一生(宋智明编述) [*]能海上师传 [*]黄念祖老居士生平 [*]济公活佛传奇录 [*]金山活佛(煮云法师著) [*]金山活佛神异录(乐观法师著)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38
大乘佛法修行纲领——六度法门: [*]六度法门之一——布施:[*]当机者说布施(雪鸿)[*]佛教的布施学——《毗耶娑问经选讲》节选(南怀瑾)[*]佛说不清净布施(南怀瑾)[*]论布施(释永信)[*]悭与舍[*]浅说布施(隆辉)[*]六度法门之二——忍辱:[*]“忍辱”之佛学辞典解释[*]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学辞典)[*]在忍辱中培养品德(达慧)[*]忍气吞声不是真修行(圣严法师)[*]六度法门之三——持戒:[*]《优婆塞戒经》原文(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居士菩萨戒律(录自《优婆塞戒经》)[*]学习戒律的意义(济群法师)[*]戒律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受戒、舍戒及其他(济群法师)[*]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济群法师)[*]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度(济群法师)[*]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济群法师)[*]在家居士的律仪生活(济群法师)[*]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济群法师)[*]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济群法师)[*]僧伽的自新大会--布萨(济群法师)[*]佛教的师资问题(济群法师)[*]漫谈僧食(济群法师)[*]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戒律学原理》摭言(南怀瑾)[*]八关斋戒开示(圣一老法师)[*]持戒功德如意宝树(堪布索达吉)[*]持戒略说(照月)[*]戒律与人生净土的建立(圣严)[*]五戒表解(忏云法师)[*]六度法门之四——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慈济基金会)[*]阎王老子三封信(妙莲老和尚讲述)[*]六度法门之五——禅定:[*]禅定之种类(如吉)[*]修定的加行(如吉)[*]修定之资粮(如吉)[*]修定之证得及其它(如吉)[*]禅修的身心(释继程)[*]打坐的方法(元音)[*]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南怀瑾 著)[*]静坐与健康(定真)[*]静坐问答(上)(郑鸿祺)[*]静坐问答(下)(郑鸿祺)[*]静坐初步简要(仁俊法师)[*]静坐要略(畅怀法师)[*]破相论(达摩)[*]生活禅修指引(黄国达)[*]生活中的观照(黄国达)[*]坐禅漫谈(何长华)[*]坐禅务实(净元禅师)[*]禅观正脉研究(南怀瑾)[*]般若正观略讲(南怀瑾)[*]实修《大安般守意经》(南老师怀瑾讲授)[*]坐禅的功能(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圣严法师)[*]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洪文亮医师禅修教授记实[*]六度法门之六——般若:[*]漫谈“般若”(华方田)[*]漫谈“无我”(向庆)[*]闻思修[*]闻思修与三般若[*]闻思修与十法行[*]闻思修与四依中国佛教各宗: [*]禅宗:[*]禅宗大意(正果法师 编述)[*]禅的认知与修学[*]禅与禅宗略说(菩提法师)[*]禅宗略说(耕云)[*]无心论(释菩提达摩制)[*]达摩二入四行观(惟觉法师讲) [*]《中国禅宗史》(上)(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下)(印顺导师)[*]《宗镜录》全集[*]《宗镜录》略讲(南怀瑾)[*]《五灯会元》全集[*]《禅宗与道家》(上)(南怀瑾)[*]《禅宗与道家》(下)(南怀瑾)[*]《禅话》(南怀瑾)[*]《禅海蠡测》(南怀瑾)[*]《参禅日记》(一)(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参禅日记》(二)(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参禅日记》(三)(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净慧)[*]禅宗祖师公案选[*]苏东坡与禅师(彭印川)[*]参禅的先决条件(虚云大师)[*]修与不修(虚云大师)[*]心地法门(如本法师主讲)[*]心地法门(慧明法师开示) [*]沩仰宗[*]憨山大师参学悟道记(宋明剑〖撰稿〗[*]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本焕老法师开示(明尧整理)[*]慧海禅师参问语录[*]赵州禅师语录(净慧禅师重编)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月溪禅师问答录(弟子 姜智圆 敬编)[*]来果禅师开示录[*]顿悟入道要门论(大珠慧海禅师著)[*]禅宗永嘉集(唐慎水沙门玄觉撰)[*]禅海十珍集(清福州鼓山湧 泉寺沙门道霈集)[*]最上乘论(第五祖弘忍禅师述) [*]悟性论[*]破相论[*]血脉论[*]禅关策进[*]修心诀[*]禅心絮语[*]论开悟(贾题韬)[*]禅林狮子儿-----慈明禅师行实录[*]维摩精舍丛书之一榴窗随判[*]维摩精舍丛书之二黄叶闲谈[*]维摩精舍丛书之三中庸胜唱[*]维摩精舍丛书之四灵岩语屑[*]南禅七日(南怀瑾)[*]习禅录影(南怀瑾)[*]指月录全集(明 瞿汝稷集)[*]大念住经要义(陈燕珠)[*]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之上(南怀瑾评析)[*]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之下(南怀瑾评析)[*]净土宗:[*]净宗指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解[*]净土十疑论(原文·白话释·提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信西居士摘录)[*]临终三大要(印光大师)[*]念佛——当生成就之佛法(李炳南居士)[*]净土真谛(梁乃崇教授)[*]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双手合十礼四十八愿”[*]念佛法门(释智谕法师著)[*]念佛原理[*]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三特征(印顺导师)[*]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净土宗教程(1)[*]《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持名念佛法门与相关问题之研究[*]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原载于《法音》)[*]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宋智明)[*]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原载于《广化文选》)[*]《净土资粮》[*]净土教言(全知麦彭仁波切)[*]学医与学佛(郭惠珍医师对念佛的现身说法、感人的肺腑之言)[*]念佛的意义(山口益)[*]妙莲老和尚念佛开示[*]华藏上师净土法门开示[*]人生之最后(弘一)[*]劝兼念观音[*]念佛讨论[*]念佛方法:[*]念佛方法[*]念佛问答[*]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节选)(南怀瑾 讲述)[*]净空法师之精要十念法[*]念佛四十八法节要(清 妙空大师)[*]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念佛三昧摸象记——解行法要(许大至)[*]火焰化红莲——念佛七开示(果煜法师)[*]念佛与助念(圣严法师)[*]助念生西须知(台中莲社编著)[*]念佛交流:[*]具行上人修行略传[*]念佛体会(明康)[*]一位念佛人的真实故事 (雷音居士提供)[*]念佛感应:[*]一心念佛·大难不死——99.11.24海难亲历记(陈兆军居士)[*]念佛感应见闻记(节选)(林看治)[*]念佛救度中阴身[*]往生纪实:[*]近代往生的实例 (虚老法师)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1:39
《修行实证》栏目
大乘佛法修行纲领——六度法门:
[*]六度法门之一——布施:[*]当机者说布施(雪鸿)[*]佛教的布施学——《毗耶娑问经选讲》节选(南怀瑾)[*]佛说不清净布施(南怀瑾)[*]论布施(释永信)[*]悭与舍[*]浅说布施(隆辉)[*]六度法门之二——忍辱:[*]“忍辱”之佛学辞典解释[*]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学辞典)[*]在忍辱中培养品德(达慧)[*]忍气吞声不是真修行(圣严法师)[*]六度法门之三——持戒:[*]《优婆塞戒经》原文(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居士菩萨戒律(录自《优婆塞戒经》)[*]学习戒律的意义(济群法师)[*]戒律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受戒、舍戒及其他(济群法师)[*]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济群法师)[*]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度(济群法师)[*]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济群法师)[*]在家居士的律仪生活(济群法师)[*]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济群法师)[*]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济群法师)[*]僧伽的自新大会--布萨(济群法师)[*]佛教的师资问题(济群法师)[*]漫谈僧食(济群法师)[*]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戒律学原理》摭言(南怀瑾)[*]八关斋戒开示(圣一老法师)[*]持戒功德如意宝树(堪布索达吉)[*]持戒略说(照月)[*]戒律与人生净土的建立(圣严)[*]五戒表解(忏云法师)[*]六度法门之四——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慈济基金会)[*]阎王老子三封信(妙莲老和尚讲述)六度法门之五——禅定:
[*]禅定之种类(如吉)[*]修定的加行(如吉)[*]修定之资粮(如吉)[*]修定之证得及其它(如吉)[*]禅修的身心(释继程)[*]打坐的方法(元音)[*]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南怀瑾 著)[*]静坐与健康(定真)[*]静坐问答(上)(郑鸿祺)[*]静坐问答(下)(郑鸿祺)[*]静坐初步简要(仁俊法师)[*]静坐要略(畅怀法师)[*]破相论(达摩)[*]生活禅修指引(黄国达)[*]生活中的观照(黄国达)[*]坐禅漫谈(何长华)[*]坐禅务实(净元禅师)[*]禅观正脉研究(南怀瑾)[*]般若正观略讲(南怀瑾)[*]实修《大安般守意经》(南老师怀瑾讲授)[*]坐禅的功能(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圣严法师)[*]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洪文亮医师禅修教授记实
六度法门之六——般若: [*]漫谈“般若”(华方田)[*]漫谈“无我”(向庆)[*]闻思修[*]闻思修与三般若[*]闻思修与十法行[*]闻思修与四依
中国佛教各宗:
[*]禅宗:[*]禅宗大意(正果法师 编述)[*]禅的认知与修学[*]禅与禅宗略说(菩提法师)[*]禅宗略说(耕云)[*]无心论(释菩提达摩制)[*]达摩二入四行观(惟觉法师讲) [*]《中国禅宗史》(上)(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下)(印顺导师)[*]《宗镜录》全集[*]《宗镜录》略讲(南怀瑾)[*]《五灯会元》全集[*]《禅宗与道家》(上)(南怀瑾)[*]《禅宗与道家》(下)(南怀瑾)[*]《禅话》(南怀瑾)[*]《禅海蠡测》(南怀瑾)[*]《参禅日记》(一)(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参禅日记》(二)(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参禅日记》(三)(南怀瑾弟子金满慈夫人著 南老师批示)[*]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净慧)[*]禅宗祖师公案选[*]苏东坡与禅师(彭印川)[*]参禅的先决条件(虚云大师)[*]修与不修(虚云大师)[*]心地法门(如本法师主讲)[*]心地法门(慧明法师开示) [*]沩仰宗[*]憨山大师参学悟道记(宋明剑〖撰稿〗[*]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本焕老法师开示(明尧整理)[*]慧海禅师参问语录[*]赵州禅师语录(净慧禅师重编)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月溪禅师问答录(弟子 姜智圆 敬编)[*]来果禅师开示录[*]顿悟入道要门论(大珠慧海禅师著)[*]禅宗永嘉集(唐慎水沙门玄觉撰)[*]禅海十珍集(清福州鼓山湧 泉寺沙门道霈集)[*]最上乘论(第五祖弘忍禅师述) [*]悟性论[*]破相论[*]血脉论[*]禅关策进[*]修心诀[*]禅心絮语[*]论开悟(贾题韬)[*]禅林狮子儿-----慈明禅师行实录[*]维摩精舍丛书之一榴窗随判[*]维摩精舍丛书之二黄叶闲谈[*]维摩精舍丛书之三中庸胜唱[*]维摩精舍丛书之四灵岩语屑[*]南禅七日(南怀瑾)[*]习禅录影(南怀瑾)[*]指月录全集(明 瞿汝稷集)[*]大念住经要义(陈燕珠)[*]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之上(南怀瑾评析)[*]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之下(南怀瑾评析)
净土宗:
[*]净宗指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解[*]净土十疑论(原文·白话释·提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信西居士摘录)[*]临终三大要(印光大师)[*]念佛——当生成就之佛法(李炳南居士)[*]净土真谛(梁乃崇教授)[*]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双手合十礼四十八愿”[*]念佛法门(释智谕法师著)[*]念佛原理[*]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三特征(印顺导师)[*]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净土宗教程(1)[*]《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持名念佛法门与相关问题之研究[*]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原载于《法音》)[*]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宋智明)[*]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原载于《广化文选》)[*]《净土资粮》[*]净土教言(全知麦彭仁波切)[*]学医与学佛(郭惠珍医师对念佛的现身说法、感人的肺腑之言)[*]念佛的意义(山口益)[*]妙莲老和尚念佛开示[*]华藏上师净土法门开示[*]人生之最后(弘一)[*]劝兼念观音[*]念佛讨论
念佛方法: [*]念佛方法[*]念佛问答[*]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节选)(南怀瑾 讲述)[*]净空法师之精要十念法[*]念佛四十八法节要(清 妙空大师)[*]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念佛三昧摸象记——解行法要(许大至)[*]火焰化红莲——念佛七开示(果煜法师)[*]念佛与助念(圣严法师)[*]助念生西须知(台中莲社编著)念佛交流: [*]具行上人修行略传[*]念佛体会(明康)[*]一位念佛人的真实故事 (雷音居士提供)念佛感应: [*]一心念佛·大难不死——99.11.24海难亲历记(陈兆军居士)[*]念佛感应见闻记(节选)(林看治)[*]念佛救度中阴身
往生纪实: [*]近代往生的实例 (虚老法师) [*]江翠裳居士往生见闻记(RM格式录像,震撼人心,6.29MB下载)[*]近代净土法门成就事迹(宽律法师 选录)[*]善女人往生传[*]不可思议之念佛功德——黄锡勳医师的生平与往生经过(黄施翠娥居士讲述)[*]鹦鹉念佛往生 火化舌头不坏(邓杰)
观音法门:
[*]观世音菩萨(一)[*]观世音菩萨(二)[*]观世音菩萨(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圣印法师)[*]南无观世音菩萨(宣化上人开示)[*]观音菩萨在中国(陈星桥)[*]观音法门(略讲)(南怀瑾)[*]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印顺导师)[*]如何信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圣印法师开示)[*]《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耳根圆通法门(元音老人主讲)[*]观音六字真言简略念修之修法仪轨(麦彭仁波切)[*]六字真言法要(班禅大师讲 戴季陶记)[*]白普仁喇嘛传六字大明简法[*]《大悲咒》原文及念诵注音[*]大悲神咒 妙用难思(宣化上人开示)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大悲咒》诵咒感应二则[*]观音感应初探(宋道发)[*]观世音菩萨灵感录(演培法师讲)[*]《大悲咒》念诵学习(2.19MB 下载)[*]《大悲咒》唱念(汉地,1.7MB RM录音 下载)[*]《大悲咒》唱念(汉地,4.83MB MP3录音 下载)[*]《心经》唱念(童声,2.88MB RM录音 下载)[*]《心经》唱念(女声,4.91MB MP3录音 下载)[*]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
天台宗:
[*]天台宗概略(菩提法师)[*]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林保亨)[*]止观大意科目[*]摩诃止观(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摩诃止观(下)(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止观门论七十七颂(世亲菩萨 造 唐三藏法师 义净译)[*]六妙法门(天台智者大师著)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
唯识宗: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居士述)[*]《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唯识二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唯识三十论》讨论(北京法华寺)[*]《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法师)[*]《解深密经》要义说[*]《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宏印法师)[*]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 理证)[*]唯识学的意趣(宗承法师)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著)[*]《百法明门论》讲解 (净空法师讲)
密宗:
[*]《西藏生死书》(上)(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下)(索甲仁波切)[*]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嘉华仁波且)[*]恒河大手印(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上)(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下)(元音老人)[*]中阴救度密法[*]见即解脱咒(图)[*]格鲁派公案(宣道 编)[*]菩提道灯论(阿底峡尊者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造)[*]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钦哲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创巴仁波切[*]轮回是战场 菩萨是勇敢的战士(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智慧的能量(堪忍尊者)
南传佛教:
[*]《清净道论》(一)(觉音著 叶均译)[*]《清净道论》(二)(觉音著 叶均译)[*]《清净道论》(三)(觉音著 叶均译)[*]《清净道论》(四)(觉音著 叶均译)[*]阿含经随身剪辑(庄春江)[*]八正道[*]修四念处的重要(妙境长老)[*]三十七道品讲义(四念处)(证严上人)
修行漫谈:
[*]见地:[*]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南怀瑾)[*]金刚上师南公怀瑾传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之一)[*]修行的六大纲领——六度(净空法师)[*]六度与生死轮回(宽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要义(刘奕赐)[*]怎样修持解脱道(圣严法师)[*]漫谈“自性”(济群法师)[*]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济群法师)[*]《佛法修证心要》(上)(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下)(元音老人)[*]印心语录(王骧陆居士)[*]看谈世俗的缠缚——出污泥而不染(黄念祖)[*]谈学修佛法的方向[*]怎样实践佛法?(徐恒志)[*]《生死关》全集(陈由斌居士编著)
[*]修证:[*]修道的秘诀:节食、寡欲(宣化上人)[*]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云海天涯)[*]现代人如何修行(林学文)[*]在家如何修行(沈家桢)[*]谈修行与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紫虚居士)[*]修行所发生之偏差及其对治(陈健民上师)[*]修行有关的问题(紫虚居士)[*]修行中的魔事问题(紫虚居士)[*]求法与防魔(杨佛兴)
[*]行愿(修福积德):[*]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林克智)[*]略说修学菩提心[*]佛法原理与做人(太虚大师)[*]佛法不离世间学——五明人生[*]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袁了凡)
修行楷模——大德高僧 [*]玄奘大师[*]太虚大师年谱(印顺法师)[*]虚云和尚自述年谱[*]憨山大师的一生(宋智明编述)[*]能海上师传[*]黄念祖老居士生平[*]济公活佛传奇录[*]金山活佛(煮云法师著)[*]金山活佛神异录(乐观法师著)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9-2-15 12:04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9-2-15 12:05
《佛教讲堂》栏目
[*]印光大师:[*][*][*][*]《十疑论》及净土法音[*]《印光大师法语》精华[*]《印光大师法语》[*]《印光大师文钞》精华录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印光大师文钞》(一)[*]《印光大师文钞》(二)[*]《印光大师文钞》(三)[*]《印光大师文钞》(四)[*]《印光大师文钞》(五)[*]《印光大师文钞》(六)[*]《印光大师文钞》(七)[*]《印光大师文钞》(八)[*]《印光大师文钞》(九)[*]《印光大师文钞》(十)[*]《印光大师文钞》(十一)[*]《印光大师文钞》(十二)[*]《印光大师文钞》(十三)
[*]净空法师:[*][*][*]认识佛教[*]佛法与人生[*]生活的艺术[*]持名念佛法门与相关问题之研究之一[*]佛七讲话[*]公案——净空法师讲述(青莲印经会 整理)[*]真善美慧的人生[*]提倡推广简要必生十念法念佛[*]净空法师法语[*]净空法师法语(续编)[*]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四大天王表法之意义[*]大乘无量寿经选读[*]净宗守则[*]净宗学会[*]《无住生心》第一集[*]《无住生心》第二集[*]《无住生心》第三集[*]《无住生心》第四集[*]《无住生心》第五集[*]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一)——佛教是什么(一)[*]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二)——佛教是什么(二)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四)——谈因果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五)——超度的理论与事实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六)——敦睦伦常、尽己本分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七)——答问学佛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八)——谈护法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九)——孝亲尊师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十)——未来理想的修学环境 [*]十二因缘[*]九九年新春开示[*]净业三福讲记[*]《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弘一律师集·晚晴集》讲记[*]谈因果[*]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印光大师序文讲记[*]《了凡四训序文》讲记[*]《了凡四训》讲记[*]俞净意公遇灶神記[*]净空法师简介
[*]虚云和尚:[*][*][*]虚法师佛七开示简介(净空法师)[*]虚云和尚方便开示[*]云居山方便开示(1955年)[*]参禅与念佛[*]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诗歌偈赞[*]书问——回信开示[*]虚云和尚法汇[*]规约[*]序文记传铭说题跋
[*]道证法师(郭惠珍医师):[*]学医与学佛[*]倾听恒河的歌唱[*]清莲飘香[*]莲音小故事[*]欢喜菩萨真人真事[*]「枉死」变「往生」[*]考古变今用[*]毛毛虫变蝴蝶——献给慈父的感恩与忏悔
[*]妙境法师:[*]我亲近定公[*]学佛的目标何在?[*]修四念处的重要[*]六妙门讲记[*]持戒与念佛法门的殊胜[*]学习佛法的次第
[*]法要偈句:[*]心地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法要偈[*]佛说无量寿佛十六观法要偈
[*]其他大德开示:[*]宣化上人开示录(六)[*]宣化上人语录[*]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宣化上人主讲)[*]法身、报身、化身(元音老人主讲)[*]静思晨语(证严法师)[*]智慧之门[*]广钦老和尚语录[*]学佛须及时向如来行处行[*]贝叶系列(节选)(林世敏居士)[*]生活与生死(太虚大师开示)[*]学佛之根本意趣(印顺导师开示)[*]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开示)[*]佛教对命运的看法(星云大师讲)[*]清定上师温州开示录[*]《维摩精舍丛书》之《榴窗随判》(袁焕仙 南怀瑾)[*]《维摩精舍丛书》之《黄叶闲谈》(袁焕仙 南怀瑾)[*]万法唯心(洛本仁波切开示)[*]回头是岸(梁乃崇教授开示)[*]“蛇身”与“狐身”(禅门/妙吉祥文教中心)[*]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黄念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