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恺 发表于 2009-4-14 18:18

原帖由 vIL6 于 2009-4-14 18:12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chenyoung兄好,选109主要是对未来证券市场有信心,加上盘子小、有10送10题材等等
教授这股票选得太好啦:*19*:

徐恺 发表于 2009-4-14 18:20

原帖由 gn3233795 于 2009-4-14 13:31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叫蝈蝈33岁有老公,有儿子,有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炒股8个月8万元本金还余下7万,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我想学几个月就会拉,谁知到学海无崖,交拉1万学费后还是不太明白,我和别的女人不一样,我嫁我老公时什 ...
建议你开始只用1万炒,等把1万炒成2万再加钱。

素描时光 发表于 2009-4-14 19:21

多了份信心

昨天翻股中看到109十送十,业绩优良,且盘子不大,在早盘开盘后追了进去,早上一路大涨最高涨至百分之七点多(以为会板的:*22*: ),下午却回落横着不动了,有些不爽:*18*: 。好多天没来学习了:*27*: ,今天下班来从316页翻看过来,看到教授看好并持有此股,不免多了份持有的信心,(我是股市菜鸟对自己选的股一向没什么信心:*26*: )。希望自己在学习中也会有以上朋友们的成就,股市里的学问太多,越学感到自己浅薄,胆子越小,我想在不断学习与实践的成长中,收获的不仅是每次判断正确的喜悦,更是竖立信心,坚定信心的过程,而这是更重要的。:)

zhao99999 发表于 2009-4-14 19:28

原帖由 姜小太公 于 2009-4-14 15:34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天威保变近6年的成长对我的触动很大。对公司的研究能力提高了,抵抗大盘震荡的能力就加强了,今后要加强公司基本面研究能力的学习。有股友非常看好600893。

太公 ,道理是这样的,问题是你有巴菲特或者林奇的团队么?

对于长期接受N手信息的我们来说

我觉得,教授的思路更具有操作性。

技术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对人性的理解,同时需要战胜自我。

zhao99999 发表于 2009-4-14 19:39

向大家汇报一下

借助今天上午低开,我已经全仓了并调整了品种,平安和国金继续有,除了丰原药业、吉林化纤后,全进了招商银行。
我看好金融,所以在银行,保险,券商中一样选了一个。
理由是,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还能不好起来么?何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金融不好谈啥复苏?
之所以一样选一个,是因为咱们不让混业经营;之所以选平安、招商和国金,是因为认为他们是中国最优质或者最有空间的金融企业的代表。
我相信,如果没有突发重大变化,目前就是他们的长期底部。
比较遗憾的是,平安进得比较晚了,还和国金一起被洗出去了一次。

衷心地请大家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zhao99999 于 2009-4-14 19:42 编辑 ]

vIL6 发表于 2009-4-14 19:40

原帖由 徐恺 于 2009-4-14 18:18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教授这股票选得太好啦:*19*:
你的246不错,谈谈买之前是怎么考虑的。

vIL6 发表于 2009-4-14 19:42

原帖由 zhao99999 于 2009-4-14 19:39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向大家汇报一下

借助今天上午低开,我已经全仓了并调整了品种,平安和国金继续有,除了丰原药业、吉林化纤后,全进了招商银行。
我看好金融,所以在银行,保险,券商中一样选了一个。
理由是,最坏的时刻已 ...
不错,理解金融业的不简单。

徐恺 发表于 2009-4-14 19:45

原帖由 vIL6 于 2009-4-14 19:40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的246不错,谈谈买之前是怎么考虑的。
这段时间炒高送,正好赶上了。:*27*:

徐恺 发表于 2009-4-14 20:02

原帖由 徐恺 于 2009-4-14 19:4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段时间炒高送,正好赶上了。:*27*:
自从教授开这贴我就一直在看,我知道教授选股偏重股票质地,偏重基本面。可我选股偏重技术面。:*19*:

clstorm 发表于 2009-4-14 20:04

回复 #6529 zhao99999 的帖子

兄弟,你是在中国的股市里玩,而且你是自己买股票,选大盘子的家伙还不如买基金呢,还弄的自己很累

zhao99999 发表于 2009-4-14 20:45

原帖由 clstorm 于 2009-4-14 20:04 发表
兄弟,你是在中国的股市里玩,而且你是自己买股票,选大盘子的家伙还不如买基金呢,还弄的自己很累


clstorm兄,感谢你的批评。确实有这个问题。

我自觉比较鲁钝,技术一直没整明白,更无法像技术员之类的大师一样预测走势,当然可能还是功夫没花够。
对于热点的追涨杀跌我感觉更像是赌运气。当然,像教授那样基于对经济--到行业的分析除外,那是眼光和智慧。

最近思路有些变化,特别是有感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稳健和荣智健的30年心血毁于一旦,
有点趋向于把股市仅仅作为一个配置资产,对抗通胀,实现保值增值的工具。

我白天得上班,而且现在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工作中的事情比较多,应酬也比较麻烦,能浸在股市中的时间比较少,加之水平太差,所以想在这次行情里这样感受一下这样操作,以及这期间自己的心理变化。


原帖由 徐恺 于 2009-4-14 20:02 发表

自从教授开这贴我就一直在看,我知道教授选股偏重股票质地,偏重基本面。可我选股偏重技术面。

作为一个技术上的不成功者,我现在对技术是这样看的,技术面的东西都基于那三个基本假设,和最终的结果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果--因关系,事实上,如果主力有意,或者说大资金青睐某一只票,那么从A点到B点,不论怎么走,都是要到B点的,而中途的操作,或许能有大于A--B的收益,但更可能是小于A--B的收益。

另外,偏重技术面,眼界可能偏细了些。

言语不妥之处,请谅解。

原帖由 vIL6 于 2009-4-14 19:42 发表

不错,理解金融业的不简单。

汗啊,教授过奖了,谢谢鼓励。
能在股市中遇到你这样的良师,是我们的幸运。特别是你科学的思考方法,从容的态度,对我们来说是无法衡量的财富。

智慧游戏 发表于 2009-4-14 20:53

回复 #6529 zhao99999 的帖子

平安不看好,从07年的千亿配股来说,此公司极其无耻,明知道自己的公司不值这个价,还恶意圈钱,一般公司恶意圈钱没什么,保险公司常说他们做的是爱心事业,以圈钱来说,公司摆明了想狠狠敲股民,毫无前瞻眼光,幸亏没有配成,否则平安将会在国人心中形象一落千丈。保险公司在国内发展前景很大,做好这个就不错了,但平安极力多元化,贪多嚼不烂。

总结:此公司只有短炒价值

zhao99999 发表于 2009-4-14 21:03

原帖由 智慧游戏 于 2009-4-14 20:53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平安不看好,从07年的千亿配股来说,此公司极其无耻,明知道自己的公司不值这个价,还恶意圈钱,一般公司恶意圈钱没什么,保险公司常说他们做的是爱心事业,以圈钱来说,公司摆明了想狠狠敲股民,毫无前瞻眼光, ...


智慧兄好,

在这个平安融资这个事情上,有消息说,马博士和他的团队其实是想做一件令上下都满意的事,但由于大环境突变,也由于其团队算路不精,导致了失败,弄得里外不是人。

由于工作关系,对保险公司略有了解,应该说,平安还是业内领先的,
人人都骂保险,但真正不买的又有几人呢?

姜小太公 发表于 2009-4-14 21:18

谢国忠:政府托市“三部曲”

2009-04-14 09:15:24 作者:谢国忠

 第二次衰退

  2010年,泡沫破灭的速度会超过政府制造泡沫的速度,资产价格很有可能再次下跌

  2009年初,我曾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企稳,并在二季度开始出现熊市反弹。我当时认为,滞胀将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不过,熊市反弹来得比我预期的要早。原因是主要国家的政府已经为投机实施补贴,它们相信,主要的问题是流动性短缺和信心丧失。因此,如果投资者和投机客被拉回“游乐场”,世界经济就将回到良性循环中。但是,我认为,这些举措将导致全球经济在2010年出现第二次衰退。

  2009年初,我曾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企稳,并在二季度开始出现熊市反弹。我当时认为,滞胀将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不过,熊市反弹来得比我预期的要早。原因是主要国家的政府已经为投机实施补贴,它们相信,主要的问题是流动性短缺和信心丧失。因此,如果投资者和投机客被拉回“游乐场”,世界经济就将回到良性循环中。但是,我认为,这些举措将导致全球经济在2010年出现第二次衰退。

  政府托市“三部曲”

  补贴风险确实会推高资产价格,这里,资产主要是指股票。但是,股价上升可以带动经济复苏的美梦是不会成真的。我们目前处于债务泡沫破灭之中。上升的资产价格是通过鼓励借钱去投资和消费来提振经济的。由于目前债务的水平已经很高,人们不会再增加债务去投资和消费。当经济快速复苏的美梦被雨打风吹去,股价也将再次下挫。这将暴露出金融体系更多的问题,并引发全球经济第二次下跌。

  政策制定者对他们的刺激计划仍不起作用感到沮丧。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已经花了或者承诺了12万亿美元,来挽救美国的金融体系。2009年,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是1.75万亿美元,但是,实际赤字很可能超过2万亿美元。欧洲中央银行、英国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都已经把利率降到历史低位。它们的政府也已经捅下了很高的财政赤字。但是,全球的就业、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都在持续恶化。主要经济体很可能在2009年一季度遭遇了类似2008年四季度那样的收缩。对于2009年全年而言,欧元区、英国和美国将收缩4%-5%,德国和日本则可能收缩7%-8%。

  这种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人们很难看到衰退结束之后,世界经济将如何增长。如果历史重演,在眼下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政治危机可能爆发。

  当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经济快速复苏将会化为泡影。由于陷入绝望,各国政府将试图直接提振资产价格,或者通过刺激观望的投机者重新加入游戏的方式来提振资产价格。由于对政府的行为不明就里,多数人可能认为经济正在趋稳,或者将会立刻反转。毕竟,股价不是经济“晴雨表”吗?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会追涨杀跌。这就是熊市反弹,它将吞没很多精明的投资者。

  美国政府试图提振资产价格,是从美联储宣布购买数万亿美元的国债、商业票据和按揭债券开始的。它试图通过盯住按揭利率来稳定资产价格。但是,实行这种政策表明,美联储其实知道房价应该如何走。相对于收入,美国的房价明显被大大高估了。在泡沫破灭之后,房价应该下调了。美联储这么做,就是为了放缓调整的步伐,并且通过制造普遍的通胀而不是听凭房价下跌,来转移调整的阵痛。美联储现在的政策,将会在未来数年里影响美元的走势。

  美国政府试图提振资产价格的第二步是“盖特纳计划”,它试图剥离美国问题银行的“有毒资产”。实际上,这项计划就是通过补贴投机而提振“有毒资产”的价格。按照这一“美丽计划”,对“有毒资产”的需求应该会迅速增长。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类资产的价格还没有大幅增长。

  为什么?我认为,市场不相信“盖特纳计划”会奏效。因为这项计划是用纳税人的钱补贴投机客。如果这项计划继续推进,美国国会可能通过立法,收回参加这项计划的投资者获得的利润,将之充公。由于担心后果,投机客也不敢接盖特纳递过来的钱。

  美国政府试图提振资产价格的第三步,是改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制定的按市值计价的原则。现在,美国金融机构得到许可,如果它们认为市场失灵,可以不以市值对其资产计价,而是根据其“判断”。也许市场未必能对资产完美定价,但是,谁能做得更好呢?改变按市值计价的原则,就等于允许问题银行不再对坏资产计提损失。这样一来,问题银行的股价就会大幅上升。

  不过,银行不破产,难道不是件好事吗?未必。看看日本的例子吧。它的银行本质上没有公布损失,并试图造出资金来重组。日本经济因此失落了十年,没有成功地从资本短缺中解脱出来。仅仅更改会计准则,不会改变银行资本紧缺的事实。这些银行知道它们没有充足的资本,因此,它们不会增加信贷,并试图从现存资产中挤出利润,从而可以重组资本。这会拖延经济复苏。看起来,美国正在复制日本模式。

  除了美国制定政策以提振资产价格,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鼓励它们的银行增加信贷。

  “鼓励”是什么意思?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借贷是在平衡风险和收益之后,争取利润最大化。政府鼓励它们放贷,实际上就是向它们施压,降低信贷标准,承担更多风险,却获得同样或者更少的回报。这种政策,实际上是用未来的坏账换取今天的需求。支持这种措施的论调是,如果每家银行都借钱,经济改善,就会减少坏账发生。但是,这种“免费午餐”式的想法,只会通过制造另一个泡沫而收一时之效,却会在未来引发更大的危机。

  再次吹大资产泡沫,是全世界苦苦挣扎的投资者翘首以盼的。政策制定者在关注经济走弱和政治稳定之余,正在回应投资者的求救呼喊。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出台的政策,纷纷向瘪下去的泡沫充气的原因。现在,这种充气似乎取得了效果,但这种效果长不了。

  我认为,2010年,泡沫破灭的速度会超过政府制造泡沫的速度。资产价格很有可能再次下跌。通胀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它将导致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价格下挫。政府债券是最后破灭的泡沫。当这个泡沫遭到挤压,其他的资产价格将会见底。这将使目前政府充入泡沫中的空气释放出来。届时,全球经济会第二次下挫。

  通胀还是通缩?

  关于通胀还是通缩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较低的债券收益率表示,投资者普遍认为目前存在通缩。2006年9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新加坡年会上,我预测2007年出现金融危机,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此后会出现滞胀。虽然滞胀的预测还没有应验,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正在执行的政策,坚定了我的想法——滞胀会困扰全球经济很多年。

  从历史经验来看,投资泡沫破灭之后出现通缩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投机泡沫是过度投资造成的。因此,在泡沫产生过程中,会出现产能过剩,因为在泡沫中,需求被夸大了。第二个原因是银行破产和企业减产会增加失业,从而减少需求,并导致更多的企业破产。这种恶性循环,延长了价格向下调整的时间。

  有两个原因,使得目前的泡沫破灭后,不会出现持续的通缩。第一个是投机集中在非生产性的资产,例如,房地产和金融产品。

  汽车和电子行业是两大全球产能过剩的行业。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很久了。不过,这个问题却被信贷泡沫虚增需求所掩盖,因为购买者受到零首付零利率的刺激,频繁换购新车。但是,通缩的压力将随着一两个主要的生产商破产而结束。如果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支持它们的汽车公司,通缩就会持续。不过,奥巴马政府目前不愿意这么做。

  电子行业习惯于通缩了。通常,好的通缩会支持产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但是,现在的通缩不是好的通缩。全球企业资本支出的大幅削减,已经使IT产品的需求暴跌,从而使得电子行业迅速调整。在没有政府施压的情况下,这个行业正在自行收缩,这个过程将随着产能削减而很快结束。

  中国制造业扩张也是产能过剩的来源。十年前,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少,我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会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因为其他国家的厂商会跟随中国厂商的价格。现在情况不同了。制造业的价格是由中国制定的。相对于原材料成本,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已经大幅缩水,其庞大的制造能力不可能维持通缩。例如,钢铁行业四分之三的成本是铁矿石和焦煤这样的原材料。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不可能支持钢铁产品的价格下跌。

  其次,破产(特别是银行业的破产)与需求减少之间的恶性循环现在也不同了。事实上,各国政府和央行正在救援世界上的每一家银行。它们给企业贷款,使其保持运营。目前的情形预示着全球经济将会很快触底。不过,全球经济还会在2010年第二次下跌。

  虽然需求目前较弱,但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工会要求提薪会导致通胀再次降临,正如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

  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趋势已经明显,这是因为投资者害怕货币供给过度扩张,想要寻找安全港。尽管需求减少,原油价格又重新站在每桶50美元的点位,表明太多的钱流向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后者购买了原油。鉴于央行在不停地发行纸币,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流向大宗商品。

  我一直相信,工会主要是靠需求驱动的。在繁荣时期,工会力量偏弱,因为经济繁荣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当艰难时期到来,更多的人开始支持工会活动。在经济停滞期,特别是滞胀期,如果没有工会力量的干预,每个工人都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下降。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发生的全国性大罢工就是先兆。

  除了2010年经济第二次下挫和未来出现滞胀,我还想评论一下熊市反弹的特征。在一个持续多年的熊市里,股市时常出现较大反弹。这些反弹的幅度,可能从底部上涨40%。显然,这样的熊市反弹令人垂涎。投资者很难做到只观望、不入市。

  我不是反对在熊市反弹中挣钱。但是,必须记住,熊市反弹是零和游戏,甚至还是负和游戏。在每一次反弹后,市场可能会跌得更狠。一个人的利润其实是另一个人的损失。在熊市反弹资,把握时机是最重要的。早进早出是最基本的原则。最有害的是追涨杀跌。当市场反弹了30%,就不要追涨杀跌了,这对你的金融资产健康非常不利。

  最近一次结构性熊市反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并持续了十年。投资者能在这十年来只观望不投资实在太难。毕竟,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这也就是为什么结构性熊市反弹会吞没越来越多的人。后跳进去的人是更有耐心和更精明的人。最后赔钱的投资者IQ可能超过200。我想,可能要到沃伦-巴菲特也开始赔钱,这场熊市才会结束。

cqhyhth 发表于 2009-4-14 22:30

:*19*:

pwsh 发表于 2009-4-14 22:59

深交所:警惕证券市场概念炒作的危害

由于投资者"注意力的连锁反应",证券市场的所谓"概念炒作"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投资文化。从网络概念到奥运概念,从医改概念到当下的创投概念,A股市场中因为中小投资者居多,概念的光环往往更容易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并且由于连锁反应和"自我实现",一轮一轮的概念炒作带来了"热点",带来了"话题",但更多的是带来了"教训"。投资者一定要警惕"概念炒作"中的风险和危害。
  概念光环下的尴尬现实
  案例1:"全流通IPO第一股"炒作
  2006年6月19日,"全流通IPO第一股--中工国际(002051)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该股股价在当日下午1点50分左右开始飙升,不到半小时股价由17元涨至50元,最终以31.97元收盘,较7.4元的发行价上涨了332%,换手率高达94.05%。一级市场申购中签的投资者基本上都已经获利离场。随后,"中工国际"连续6个交易日跌停,重新跌回17元左右。在50元附近买入的投资者遭受的最大损失达到66%。时隔一年半,经历了2006-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工国际"最高股价也只有35.8元,仍远远低于上市首日的高价;进入2008年以后更是一路下行,截止2009年4月13日,收盘价仅为17.00元。
  案例2:2000年"电子商务"概念炒作
  2000年初,证券市场电子商务概念的炒作达到了顶峰,众多资金热捧具有电子商务概念的股票,不管上市公司的主营是什么,只要通过网络卖了产品,就受到追捧,甚至引致众多公司纷纷改名为网络、科技公司,纷纷"触网",以迎合市场的炒作。但令人尴尬的现实是:随着国际和国内电子商务概念泡沫的破灭,市场资金又纷纷站到了电子商务的对立面,市场热点迅速从"鼠标"变为了"水泥",在高位买入"鼠标"概念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案例3:奥运概念"全聚德"的炒作
  2007年11月20日,"全聚德"在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首日36.81元开盘,在随后的20个交易日,由于受奥运概念的影响,股价一飞冲天,最高涨至78.56元。此后股价一路下跌,三个多月就下跌超过50%,2009年4月13日收盘报28.3元,比最高点下跌近64%。
  概念终究是虚的,货真价实才是根本
  什么是概念?概念可能意味着对市场未来走向的深入挖掘,但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市场炒作的借口,甚至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幌子,投资者一定要睁大"火眼金睛",仔细辨别各类纷繁复杂的"概念"。
  以上面提到的奥运概念"全聚德"的炒作为例。全聚德奥运概念的"逻辑"很简单:奥运会期间,将有众多外宾光临北京,而全聚德作为北京的"标志",将是外宾必到的饭店,全聚德的业绩将会有大幅提升。咋一听,仿佛很有道理,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奥运概念。事实究竟怎样呢?全聚德2008年年报已经公布,从年报数据看,全聚德全年接待宾客人数仅增长了不到8%,并不足以支撑股价的大幅飙升,与"概念"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概念终究是虚的,只有公司拥有良好的现金流量、不断增长的盈利能力、不断增长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受到市场的最终认同,能给投资者带来真金白银的才是真的好公司。结果全聚德的股价怎么涨上去的,又怎么跌下来,最低跌倒15元左右,到现在股价仍在28元左右,距离"概念"炒作后的股价顶峰连半山腰都不到。
  概念终究是虚的,再玄的概念也必须以企业的盈利为基础,脱离了基础的概念只能是一个虚无的东西。"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概念"包装"只能"蒙"得了一时,只有货真价实才是根本的长久之计。
  创业板:警惕"市梦率""美梦成空"
  投资创业板,更要谨防各类"概念"炒作,谨防"美梦成空"的风险。以美国NASDAQ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产生和哺育了一批像微软这样的公司,而这些公司上市以后高速增长,给美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成为了创业板最具生命力的内涵。因此,有观点说,创业板市场不仅需要衡量上市企业过去状况的"市盈率",更需要衡量反映上市公司未来的"市梦率"。
  如何正确看待"市梦率"的概念?应该说,我们应该看到事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创业板的定位决定了其上市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对高成长性创业企业的估值,仅仅依赖传统的市盈率确实是远远不够的,"市梦率"的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忘了另一方面的风险,即由于创业企业经营不稳定,也由于技术、市场的变化带来的可能冲击,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市梦率""美梦成空"的风险。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前,一定要对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仅凭一个概念就盲目投资。
  盲目追随概念,追涨杀跌不可取
  追随热点概念不断追涨杀跌,跟风炒作,长久以往,损失往往巨大。有投资者表示,追随各类小道消息和热点概念,跟风炒作,过程中很过瘾,很刺激,但账面资金却越来越少,一旦陷入其中,悔之晚矣。
  最后,需要提请投资者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期,特别是随着创业板市场建设的深入,市场又形成了热捧创投概念之风。在这类概念面前,投资者应该认真总结以前曾经炙手可热的概念股炒作的经验教训,认真了解创投行业的运作机制与风险,认真分析所谓创投概念公司是否"货真价实",减少盲目跟风的随意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且,创投概念股已经被反复炒作,继续追高的风险已经相对比较大,投资者更应该注意防范风险。
   第一次喊狼来了?:*31*:

vIL6 发表于 2009-4-14 22:59

原帖由 挚爱成就梦想 于 2009-4-14 16:50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教授选太强了!
爱建,国金都厉害!
不知教授有新看中的股吗?


暂时还没有。

cattom 发表于 2009-4-14 23:11

看教授的贴子也有一年多了,期间也曾断断续续过,看帖不回不是好习惯啊,引用一位闽发的高手对国金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此操作,风险自负."今年的行情券商股我本不太看好,国金是个例外!十送十的分配方案在目前的市场中十一个被追捧的题材。该股历史股性活跃,流通盘不大,流通市值适合中等规模资金炒作。
今年的股票市场成交量会越来越大,券商的经济业务毫无疑问会很好,国金显然业绩不至于太糟糕。对于国金这样的高价位品种来说,业绩还是需要考量的。
技术形态上大型底部相当清晰,时间周期上该股远远领先大盘见底,一旦成功突破55元一线,有能力挑战历史最高价159元。"

pwsh 发表于 2009-4-14 23:18

万科深陷质量门背后:压缩成本盈利狂增一倍?

近日中国经济网连续关注了万科金色雅筑出现的质量问题,渗水、不隔音、裂缝等困扰着小区的八百多名业主,上海万科也在配合进行整改,对渗水的房屋开始全面整修,在墙壁中全部加入隔音棉,但多户人家整改了三四次仍难解决问题,而且如此大面积的质量问题爆发,使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怀疑,这是因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造成的,小修小补解决不了问题。
  分析师:年报数据存在异常 与大环境不相符
  细心的业主在查看了万科2008年年报时发现,在金色雅筑项目上万科预计投入资金7.0亿元,但实际使用资金只有6.61亿元。预计收益仅1.45亿元,但实际收益是2.64亿元,增加了将近一倍。"这就是偷工减料的铁证","我们是万科追求高额利润的牺牲品",业主们对此反应强烈。
  一位房地产业内分析师表示,仅从这一组数据难以判定开发商压缩成本,因为这只是该开发商A股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2007年8月22日,万科曾公开增发A股股票,在其发布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增发招股意向书(摘要)》中提到,金色雅筑项目预计总投资7.4亿,其中地价3.1亿,建造成本3.9亿,期间费用0.4亿,拟用本次募集资金投入7.0亿元。从这里可以看出,股票增发融资是该项目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这笔钱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项目其实为2007年1月从恒大集团购入,所以此意向书中的预算项目"地价3.1亿"其实是已发生的确定金额。因此,构成万科后期资金投入的部分主要为"建造成本"。
  "现在投入减少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的资金增多了,比如自有资金、银行贷款、预售房款,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可能进行了成本优化,比如采用了新技术、新管理模式,不排除偷工减料、压缩成本的可能性",分析师说。而在2008年楼市低迷、货币紧缩的情况下,银行贷款、预售房款这样的资金来源似乎是不够现实的。
  "从收益上看确实存在异常,至少与房地产业的大环境是不相符合的",这位分析师表示,房地产企业的收入预计收益=预计单价×可售面积-成本,在金色雅筑从2008年8月连续三次降价以后,价格已经下跌了30%,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收益必然会受到影响。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投入一定程度上下降了,而收益却上涨了将近一倍,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他认为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该公司在做收入预计的时候持较为保守的态度,但差额如此之大还是难以解释的。
  万科:并未出现普遍质量问题 和降价无任何关系
  房地产业的质量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在房价高的时候,购房者会更多的关注房价,而在房价下跌的时候,购房者对房屋的质量会更加挑剔。2008年年初万科带头在全国范围降价,金色雅筑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了30%,这也就直接导致出现了所谓的百名业主的"退房潮"。业主们会因为高价买入产生心理失衡,但高价买房而在降价的时候要退房,这在合同还是法律上都找不到适当的支持,这是一个常识,因此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退房的业主大多数并不是因为房价高而要退房,而是在入住的时候开始发现渗水、不隔音等情况对房屋的质量产生了怀疑,"我们只是想要安居","我们不想花几百万买一个活动板房",多位业主一再的强调。
  降价是否带来了成本的压缩?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上海万科公司,首先上海万科认为金色雅筑项目90+户型确实存在渗漏问题,但不认为这是普遍质量缺陷,和降价没有任何关系。另外,上海万科仍然坚持认为出现渗水现象是因为工程参与各方与各方对新工艺的把握不够成熟,沐浴房同层排水的防水层在施工时遭到了破损,他们表示如果有客户对其他问题报修,公司会安排维修。
  在2008年7月,金色雅筑刚刚开盘几个月房屋总价就降低了20万,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但万科的解释是,降价是因为原来的20万元的装修标准发生了变化,90+户型确实由A标降低到了C标,而一个90平方米套房的装修标准变化了竟能产生20万元的差额,令人匪夷所思。
  专家:危机时更应注重质量 劝开发商不要干傻事
  房地产业经受了2008年寒冬的考验,楼市低迷、房价下跌、资金断链煎熬着中国的房地产商们,在这样的情形下,加快工期建设、节约成本、让利促销成为他们加速资金回笼的主要手段,万科带头撕开了降价的口子。有专家预计房地产业仍将持续低迷,今年将有更多的房地产商降价,但在房价降了质量会不会也跟着降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中国房地产协会的一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如果在这个时候降低房屋质量,这样的开发商是傻瓜,是自己的给自己找麻烦,因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没完没了,对下一步的销售也产生影响,第一次能骗得了人,第二次骗得了人?所以我劝告开发商不要干这样的傻事"。他认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懂得市场规律的开发商不应该做伤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不要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在行业经历寒冬的时候更要注意产品的质量。
  金色雅筑小区里渗水的业主家里还在持续整改,电钻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房屋是不是整体存在问题?业主们的恐慌在扩大,愤怒在积蓄,怀疑在延伸。一位激进的退房团成员甚至曾在上海万科总部门口烧掉了一个花圈,哀悼万科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死亡。

vIL6 发表于 2009-4-14 23:20

原帖由 cattom 于 2009-4-14 23:11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教授的贴子也有一年多了,期间也曾断断续续过,看帖不回不是好习惯啊,引用一位闽发的高手对国金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此操作,风险自负."今年的行情券商股我本不太看好,国金是个例外!十送十的分配方案在 ...


同感。

目前市场主流并没有意识到券商板块背后的向上的趋势,至少从目前盘面上看是这样的。
页: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查看完整版本: 不知有多少6年前热忱的“易股小组”股友还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