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股韵 发表于 2006-12-7 09:47

不用给自己局限吧

aida2003 发表于 2006-12-7 09:58

94 不用太刻意了

vichar 发表于 2006-12-7 10:35

嘿嘿

我手里现在也有600583

不过是做短线 最多拿一个月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7 11:06

600583我以为没人敢买呢,居然还有短线的同道中人!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8 17:04

今天大盘大阴有见顶迹象,继续看好600583海油工程,坚定持有。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11 11:52

blogbuffett 转载


【 发布:尘浪2002-11-26 21:55投资之路 浏览/回复:7714/29】


关于能不能战胜市场,引申出来的一个话题。觉得很有讨论的价值。所以单独发个贴。  
  当本.格雷厄姆解散了他的投资公司。沃沦.巴非特于1956年(时年26岁)回到了奥玛哈时,他开始筹集自己的合伙投资有限公司。当开张时,合伙公司共有基金10.5万美元。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0个百分点。到1969年(合伙企业解散),他不仅达到这个目标而且远远超过了这个目标,在这个合伙公司成立的13年里,它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了30.4%,比道琼斯高22%。在这13年里,他从未有一年输给了市场。而且没有一个亏损年度。到1969年,合伙企业的资产达到了2600万美
年度 合伙企业% 道琼斯工业指数%
1957 10.4 -8.4
1958 40.9 38.5
1959 25.9 20.0
1960 22.8 -6.2
1961 45.9 22.4
1962 13.9 -7.6
1963 38.7 20.6
1964 27.8 18.6
1965 47.2 14.2
1966 20.4 -15.6
1967 35.9 19.0
1968 58.8 7.7
1969 6.8 -11.6
平均回报 30.4 8.6
标准偏差 15.7 16.7
最低回报 6.8 -15.6
最高回报 58.8 38.5




  可怕的成绩单!这就是巴非特之迷。之所以说他是迷,就是我认为,这份成绩单是所谓长期集中持有优质股的理念所难以解释的。他拥有的股票在跌势中抗跌,而在涨势中又能跑赢大盘。它的业绩比道琼斯高出了22%。他没有任何一个亏损年度。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也就是说他的投资组合是个处于强劲上升过程中的投资组合。而且投资组合在大市不利的情况下仍继续上涨?他取的如此高的收益却没有太多的波动,其标准差比道琼斯还低。说明其投资组合的稳定性非常好。不管如何看,这份业绩只有天才才能做的到。有意思的是1969年是合伙企业解散之年,而该年巴非特的收益第一年低于10%。是不是一个止损点呢?  
  多数关心巴非特的人知道的是巴非特后来大手笔投资如可口可乐等,但是我觉得1957-1969年的巴非特更令人着迷。而其从10万美元发家的经历可能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意义。可惜的是我所看到的所有的书籍对这段经历都语焉不详。正所谓知者不言。


【 · 发布:追梦2002-11-27 09:23 】


  首先巴非特实现了个人的财务平衡。从16岁起,他通过送报纸等兼职工作收入已经相当于成人。他用于投资的资金是剩余财富。  
  其次,他父亲是股票经纪人,从小受到熏陶,对资本市场起伏波动在20岁以前已经深有心得。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尝试着做小生意,始终对周围世界的金钱交易保持高度警觉,始终在思考,寻求致富之路。  
  第3,他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但发现拉客买卖股票并无前途。所以跑到大学里去跟格雷厄姆学习投资。天才老师收了一个天才学生,并非为了混文凭,而是真正的投资思想的交流。据说,格雷厄姆的课上,只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思想交流,而其他人,都只是如痴如醉的听者。  
  从企业内在价值出发,是格雷厄姆投资思想的核心。  
  而巴非特创造性的发现了新的金融秘密: 保险公司的财务杠杆,可以短时间内筹集巨额资金,而不用付利息和偿还风险。  
  巴非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保险业老大。洞悉行业内一切金融秘密。  
  巴非特是非凡的经济学家,企业财务专家,这点无人匹敌。
  他是在在现实经济世界里不断成长的,并非是从书本上COPY的知识。他生于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而成为一代大师。但即使在一个衰退的时期,他也能很好的生存并获利。


  首先巴非特实现了个人的财务平衡。从16岁起,他通过送报纸等兼职工作收入已经相当于成人。他用于投资的资金是剩余财富。  
  其次,他父亲是股票经纪人,从小受到熏陶,对资本市场起伏波动在20岁以前已经深有心得。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尝试着做小生意,始终对周围世界的金钱交易保持高度警觉,始终在思考,寻求致富之路。  
  第3,他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但发现拉客买卖股票并无前途。所以跑到大学里去跟格雷厄姆学习投资。天才老师收了一个天才学生,并非为了混文凭,而是真正的投资思想的交流。据说,格雷厄姆的课上,只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思想交流,而其他人,都只是如痴如醉的听者。  
  从企业内在价值出发,是格雷厄姆投资思想的核心。  
  而巴非特创造性的发现了新的金融秘密: 保险公司的财务杠杆,可以短时间内筹集巨额资金,而不用付利息和偿还风险。
  巴非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保险业老大。洞悉行业内一切金融秘密。    


巴非特是非凡的经济学家,企业财务专家,这点无人匹敌。
  他是在在现实经济世界里不断成长的,并非是从书本上COPY的知识。他生于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而成为一代大师。但即使在一个衰退的时期,他也能很好的生存并获利

[ 本帖最后由 夏日雄风 于 2006-12-11 12:04 编辑 ]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12 12:11

对于长线持有600583海油工程从回帖看有九成不看好,我至所以要长线持有600583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大胆的尝试,除了证明自已的眼光外,还要证明一点中国有真正的蓝筹吗?象以前的长虹、发展都里昙花一现,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巴菲特的观点在中国适用吗?对于我这次坚定持有三年600583最终是否正确,对我以后的操作思路都有很大的指引作用,相信对MACD里的股友多少都有少许受益吧!

[ 本帖最后由 夏日雄风 于 2006-12-12 12:14 编辑 ]

hbwhdragon 发表于 2006-12-12 12:49

我来支持你,和你一起坚定持有。

sz1660 发表于 2006-12-12 12:55

支持你,但是买点似乎有点高哦

ffiter 发表于 2006-12-12 14:53

刚好前两天香港台放一个探索频道的新片子,叫做海上超级平台,整整一个小时,国外拍摄,就是讲现在原油陆地上已经不容易钻取,都是向海洋要油,而浅海的油也基本上没有,现在都是向深海进军,最深的已经到6000米,一般在3000米左右,那些海上石油平台真是庞然大物,平台分为二种,一种是钻探平台,负责找油,一种是采油平台,负责采油,前面的一种造价5-6亿美金一个,2万多吨,后面一种造价20-30亿美金一个,重量不知。这种东西说白了,真正高科技,全世界没几个人能搞,好象只有美、英、韩、日中国几个国家能造,太大了,海底钻油太难了。
谈谈我看完这个片子当时的感受:
1、石油价格不太可能太低,因为钻油成本很高,说是差不多30-40美金一桶,片子里提到中国的需求很大;
2、海洋石油工程行业前途无限,特别是深海钻油,绝对是垄断性的,没有几个国家能做;
3、这种高科技的行业应该有高毛利、高市盈率,不能被视为普通的制造业,试着问问三一、中联、柳工,它们能做这个东西吗?
4、石油还是国家战略问题,等过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也要入海采油,还得找海油工程,为什么,一是成本低,二是国家不能把海洋采油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面(当然这也有成本低的原因),想想当年华为、中兴怎样成长起来的,如果不是国家将电信骨干网都国产化,它们有这么大的机会。
片子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网上搜搜看。

木啥木啥 发表于 2006-12-12 15:25

支持合适的价位放长线。

威德自在 发表于 2006-12-12 16:07

什么是合适的价位呢?26.5元?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12 18:19

谢谢MACD里的股友对我的支持,也特别感谢30楼的ffiter提供的消息。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12 21:08

对一个国家而言,实现能源安全的最可靠保证,就是拥有自己的能源产地。随着陆上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人类开发海底能力的不断增强,各国开始将能源开发的目光转向海洋。在此情况下,国内石油企业加入到海上开采的大军中,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应该是能源战略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深海油气勘探的步伐非常迅速。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等10个大公司拥有73%的深水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突破近海的局限,并大踏步地进入世界海洋石油市场。

  在我国的深水水域中,只有南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并且,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周边国家都在南海开采石油,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年采石油量超过5000万吨,早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开发热”。而我国,在南沙海域的开发,则基本是一片空白,这让中国人感到遗憾和内疚。

  2004年,国务院已下令原油勘探“内部相互开放”,中国石油已经获得了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勘探及开采南海石油天然气的许可证,打破了海上石油的勘探开发权由中海油独家所有的现状。从这一信息中我们可否判断:国务院也希望国内石油公司,在相互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海上开采经验和技术。

资金和技术是我国海上石油开采的软肋

  相比陆上,海上石油开采更是“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陆上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亿至30亿美元。这也是海上石油开采,令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除去资金成本高昂外,技术应该是当前国内石油公司最缺乏的。中海油在这一行业里做了20多年光景,通过自营和合作各种方式,但掌握的技术也很有限。目前我国深海油气开发,仅能在300米水深之内进行,而国外已达万米以上。

  事实上,在去年中海油欲收购优尼科时,就有业内专家指出,中海油之所以斥巨资也要收购,其目的除了优尼科的资产和储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优尼科拥有强大的深海开采技术,如果收购成功,可以助中海油进入深海领域采油。

  不过,虽然前期投入要求资金流量大,但作为回报,深海所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相对比较高,以单位储量发现来核算成本并不算高。目前国际上深海勘探开发,普遍利用先进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合作勘探开发。

  20多年来,中海油与外国石油公司,在近海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飞跃,但深水勘探钻井和开采技术,还远远没有得到突破。

  在这里,我们设想,如果政府在协调、组织深海石油勘探开采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石油公司向深海海域进军,例如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必要时可以设立相应的海外深海油气资源风险基金,以降低企业深海海域勘探开发的风险等,必定会助我国海上采油早出成果。

  眼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双双和国外公司合作,他们的“下海”,让我们对于突破深海技术有了更多的期待。相信此举会给中国的能源战略、能源合作、能源外交等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摘自《中国海洋报》2006-5-19

挪威农夫 发表于 2006-12-12 21:21

早不建晚不建,现在才建

[ 本帖最后由 挪威农夫 于 2006-12-12 22:24 编辑 ]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12 22:20

原帖由 挪威农夫 于 2006-12-12 21:21 发表
早不建晚不建,我11月15日22.85建的仓,基金们的成本也不超过这个价
承认进的价是高了,你比我高手,佩服,欢迎以后多交流指点!

六月苦丁茶 发表于 2006-12-12 22:39

顶兄弟一把。

chinawtb 发表于 2006-12-12 22:49

精神可嘉,股价偏高,如价低时再补一些,则甚好。。

pp_aa_nn 发表于 2006-12-12 22:58

因为对基本面的不熟悉,以至于技术派缺乏长线持股的信心,这是技术派根本上的心病.
但中国股市历来有透支炒作这种情形,在该股如此高位做长线,我认为是不智之举,请朋友三思.

夏日雄风 发表于 2006-12-12 23:25

原帖由 pp_aa_nn 于 2006-12-12 22:58 发表
因为对基本面的不熟悉,以至于技术派缺乏长线持股的信心,这是技术派根本上的心病.
但中国股市历来有透支炒作这种情形,在该股如此高位做长线,我认为是不智之举,请朋友三思.
可能我特别傻,总梦想攀登珠穆拉玛峰,海油工程现在己经很高了,但我想如这个是珠穆拉玛峰的话,这个高度只是它的半山腰,但这个高度当然是其它山峰顶上的天啦!说笑了,夜深了祝各位关心我的股友晚安!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先学持股(买入600583海油工程1/3资金),决定不动如山持有三年,见证学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