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浪
发表于 2006-11-16 22:55
中国浪
发表于 2006-11-16 23:06
中国浪
发表于 2006-11-16 23:07
chenyoung
发表于 2006-11-16 23:19
除权缺口可以补了?
图中哪个算缺口,谢谢~!
govyvy
发表于 2006-11-16 23:29
我也来捣乱~~~哈哈`~~
还差一根量,完成任务~~
chenyoung
发表于 2006-11-16 23:33
是这样,复权真是个麻烦问题
govyvy
发表于 2006-11-16 23:37
在贴一张哦~~~呵呵~~
govyvy
发表于 2006-11-16 23:38
猜~~LZ快晕了~~~哈哈~~~
govyvy
发表于 2006-11-16 23:46
有规律哦~~~呵呵~~~
中国浪
发表于 2006-11-17 08:11
中国浪
发表于 2006-11-17 08:15
govyvy
发表于 2006-11-17 08:16
lz开始打分了~~~:P:P:P
中国浪
发表于 2006-11-17 08:18
chenyoung
发表于 2006-11-17 08:55
谢谢两位
虽然懵懂....
govyvy
发表于 2006-11-17 08:58
原帖由 chenyoung 于 2006-11-17 08:55 发表
谢谢两位
虽然懵懂....
老大谦虚了~`,还有很多向你学习~~
中国浪
发表于 2006-11-17 10:14
chenyoung
发表于 2006-11-17 12:36
好铁!
govyvy
发表于 2006-11-17 22:02
~~~
人无玩人
发表于 2006-11-17 23:19
慕萧峰
发表于 2006-11-23 16:27
实话说,这个价位的风险还是很高的,尽管它让我在今年赚了个盆满钵满。有几个问题:
1,如无意外,茅台的业绩肯定是不断增长的,但问题是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大致有多少?63元,透支了未来几年的盈利增长?
2,很多人都喜欢说一些相同的故事:今天我到超市中一看,茅台卖得最好……或者,我的同事朋友,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茅台……。但说实话,这些故事根本不过是什么草根调研,给自己壮胆而已。
3,茅台在中国酒文化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品牌号召力在整个消费品行业里应该都是第一——所以它应该获得一定的估值溢价,但这个溢价应当是合理的——如果有偏差,迟早会被修正的;
4,有一些我想了很久但又不愿承认的事实:
a. 乡镇消费者购买力提升后,更倾向于低档白酒和啤酒的消费;城市消费者收入提高后,更倾向于红酒、黄酒等中低度(保健)酒——对整个消费群体来说,他们对高档白酒的兴趣增量是很有限的;
b. 针对a.的个人例子。我是北方人,家里的生活水平在北京应该不算差,日常消费也少不了白酒。但平常父亲、舅舅喜欢的是二锅头,偶尔用小糊涂仙;真正消费茅台的时候是逢年过节或者家中喜事。父亲不如中年后,更注意每天喝点红酒(尽管他不习惯),而舅舅开始喜欢古越龙山。我觉得,茅台在节日外的大量消费应该集中于公款应酬。
c. 像我们家一样,有很多人很难适应酱香型,春节期间我们消耗的基本是五粮液。当然,也有很多人相反。可是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是非此即彼、排他的,并不同于人们对其他酒类不同品牌口味轻微差别的偏好,比如喜欢和酒的人也能喝塔牌,喜欢波尔多的也能喝新世界,喜欢喜力的未必不能喝百威。我提出这点只是想说明茅台的这种标志性口感对扩展消费群有限制作用;
d. 白酒和啤酒一样有地域性,而且比后者更顽固、更持久。大家都知道,啤酒的地域性是由啤酒的保鲜度和分销渠道决定的,并不是说燕京的口味就是和北京人,三得利的口味针对上海人,啤酒口感的忠诚度相对容易攻克。大学4年我喝得都是燕京,后来工作后走南闯北,发现青岛、雪花和上海的世好(三得利比燕京还难喝)都很好,后来我基本只喝青岛(当然他们铺货也多了)。但白酒不同,一旦先入为主,对本地消费者来说很难扭转。比如新疆的伊利特,陕西的西凤酒,山西的汾酒,四川的剑南春,内蒙的河套王……这些一二线的地方白酒不是简单的品牌运作能够实现的,其实是当地文化的历史积淀。据我了解,这些口感和茅台出入较大的各省消费群体,也接受茅台,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国酒”的尊敬进行的一种酌量品尝。像我的家人一样,他们会在节日里、喜事中,打开一瓶茅台,大家意思一下,然后推到客人面前,开始享受自己的地方白酒。所以,此接受骨子里是一种不接受;
财务分析、价值评估是券商报告的工作,我就不多说了。既然大家看好茅台都是着眼于基本面,我就多说几句对茅台前景的想法,欢迎交流。我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是:茅台肯定是很好很好的,但它不是太阳能,不是基因工程,更不是军工。